揭秘新百度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百度,谷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28 12:38
5月16日,百度宣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耳市的百度美国研发中心落成开幕,同日,还宣布任命被称为“谷歌大脑之父”的吴恩达领导百度研究院。显然,百度这是要在人工智能领域下狠功夫了。因为如同谷歌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搜索公司一样,如今的百度也开始大步革新。这既是变化,也是重生。
这其中有被说是跟风产品的百度钱包、百度手机卫士、百度硬棒,还有说是学谷歌走路的百度大脑(百度大数据搜索引擎)、百度智能硬件平台。但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重合并不能靠单纯的跟风和模仿去评定。百度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出了新信号,它想要的不仅仅是搜索的帝国,还有移动互联网各终端的数据,再试图通过技术和想象的整合为整个互联网生态和传统产业生态服务。
移动搜索往哪去
在先后投资并购91无线、糯米网、PPS等公司及去哪儿上市之后,百度已经初步形成了移动搜索、应用分发、地图和视频四大入口,一共有14款移动产品用户数过亿,“亿级俱乐部”成员不断增加,其中手机百度客户端用户突破了5亿。
就在百度CEO李彦宏还在继续拿这些‘王牌’排兵布阵的时候,移动支付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与移动支付进行对接,实现人与服务的链接,这将会是移动搜索进化的下一个目标。于是“百度钱包”高调亮相,打通了这些亿级App底层的支付功能,形成了一站式的移动服务。
“五一”前夕,手机百度大刀破斧“请全国人民半价逛景区”和“电影票每单折上再减30元”,用户只要通过最新的5.3支付版手机百度App购买景区门票、电影票,就能享受低至半价的各种优惠。不管是“腰斩”门票,还是立减影票,用户都需要自百度移动搜索开始,以百度钱包支付为结束。
当然,巨头做支付最终都希望形成一个金融生态,百度钱包是百度搜索从“信息”转型“服务”的重要一环,将移动搜索中海量商户与普通用户直接“关联”,为的就是打造出百度的移动搜索生活服务生态。“从目前来看,百度是最早做的,也或许是最有可能做好的。因为生态的建立需要有技术、数据和资源等多方的积累。”有业界专家分析说。
确实,靠移动搜索做引流和广告都不难,可缺乏技术、数据的积累,撑不起“生态”的大旗。在PC时代百度只需要解读语言就够了,但是在移动时代需要解读的东西要更多,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都是移动时代需要重新再深耕的新技术,并且用户使用场景的复杂性要远远大于PC时代。“这是百度从PC跨越到移动时代的人工智能大机遇。”该专家说。
其实,从2012年开始,百度已经开始投入了很多资源研究语音搜索,目前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4%,并被用在了手机百度、百度语音助手、百度输入法等产品当中。百度也做了图像搜索,开发出了专门的人脸检测和识别算法,使得图片搜索的准确率从原来的20%提高到了80%。而且基于大数据挖掘、智能定位等技术也为搜索广告带来更多收益。
然而,以这些技术目前在手机App中的应用来看,是有点大材小用了。通过观察会发现,百度语音交互并未普及,大多数是用户“调戏”的对象。而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目前也只是被应用在百度魔图这样的娱乐型App里。
总结多方的意见来看,接下来百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这些新的搜索技术的成熟度,亦可能尽快渗透进生活。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更多移动搜索生活使用场景,培养用户的使用粘度,为移动搜索生活打基础。不过值得思考的是,谷歌三年前就已推出“谷歌钱包”,但至今谷歌搜索与支付之间的还未建立起顺畅链接,这其中并不是技术不成熟,而是多方之间的利益纠葛和用户使用习惯问题。如今百度钱包能否真正与搜索打通还有待观察。从百度公布的信息来看,百度钱包首先是作为自有14款亿级APP的底层支付工具出现,这其中多种业务都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重合,对于迟来的百度钱包来说,竞争也未必占有优势。
当务之急,百度还需要增强其账号体系,这也是业界共识的短板之一。虽然百度一直有意识地在加强,手机百度上力推的轻应用理论上可以调用任意百度系或者第三方的数据和服务体系,但百度App体系的账号多而乱,缺乏横向联系,长期下去也势必会给整个移动生活服务生态形成阻碍。
多终端的野心
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依赖的 PC 端市场,规模不断萎缩,因此智能硬件对于百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移动生态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那就是终端控制,无论是操作系统层面,还是硬件层面,像谷歌、苹果、微软这些巨头都有深度涉猎。
虽然百度要打造原本搜索的生态闭环,但是在巨量的App中还没有一个用户使用粘度可以跟微信比拟,而且PC和手机所得的搜数据还远远满足不了它的胃口,百度必须将触角延伸到其他终端。
4月21日,百度推出了智能硬件平台,并与佳能、海尔等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了包括云打印机、智能健康手环、车联网解决方案Carnet等20多款搭载百度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覆盖智能语音、智能影音、智能健康、智能车载、智能网关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智能硬件产品集群。其还正式推出Baidu Inside合作计划,为加入该计划的硬件厂商提供多项技术接口服务,并联合京东、神州数码等渠道合作伙伴提供营销、数据等多方面支持,共同打造智能硬件生态链。
“一家公司单纯依靠自身技术来开发产品的模式慢慢落伍,只有以服务的心态将百度的技术、服务都做成平台化、接口化,让合作伙伴可以平等便捷地接入,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这是李彦宏一直坚持的开放理念。Baidu Inside计划正是百度“平台化和接口化”战略的体现。
可是,硬件厂商为什么要选择百度这样一家互联网公司?
与谷歌掌握Android系统和应用商城,苹果有iOS生态这些国际巨头切入智能硬件的方式不同,百度借助的还是从PC互联网演化而来的搜索技术、语音识别、人脸识别、LBS等技术,是一种传统技术向智能终端的延伸。加入Baidu Inside计划的智能硬件产品,将获得百度云存储、视频播放与解码、图片识别、智能语音、安全、LBS等多方面技术能力支持,未来还将根据技术的成熟程度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
据专注这方面技术研究的百度科学家黄灿讲,他们现在提供技术接口有170多个,其中有几十个开放给了智能硬件。“比如拿血压仪产品,不同血压仪公司的产品,都可以在同一个手机APP上使用,原创访问分析、测量,这或许是未来智能硬件发展的理想状态。”
记者最近接触的几家家电巨头,他们也在尝试将围绕自家产品的智能家居平台化开放化,但是统一的结论是在封闭和开发的中间点上很难把握。或许最终扮演这一角色就是互联网公司,因为传统家电厂商的这个痛点目前Baidu inside就能解决。通过提供开放式的技术、数据等接口,让家电巨头来平等接入,中间不仅省去了厂商自己的研发等技术及资金投入,还能通过平台服务加速智能硬件产品的完成。
“总的来看,硬件厂商与百度平台的结合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传统硬件厂商的强项在于生产和制造,而在智能硬件所需技术和互联网营销方面是大部分厂商的短板,导致他们的智能硬件产品并不如愿。” 小玄宠物防丢器的研发成员之一魏大利对本报记者说:“所以选择百度来取长补短,能快速促进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算得上天时地利人和。
至此,百度打造智能硬件生态链的思路逐渐清晰,那就是构建一个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推广的生态体系,让传统硬件厂商、技术服务商和渠道商在这个体系中都能找到位置,专注地去做各自最擅长的事。而百度就是将这些百度智能硬件视为自己的触角,把各个角落的数据吸收到自己的云服务中。
大数据的网
“互联网+软硬件结合”的运作方式极有可能会催生出一个具备强大壁垒的庞大数据体系。而百度精心推进的这些策略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百度的大数据技术落地,打通这个体系里海量的、异构的、持续更新的用户级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后,作为接口直接提供给智能硬件产品制造商、开放者等,长此以往将形成其独特的技术生态体系,为合作方提供数据、技术等全方位服务。
近日,百度的“大数据引擎”终于耀眼亮相了,延续百度开放平台的思路,将大数据存储、分析和智能化处理等一整套核心能力通过“平台化、接口化”的方式继续开放。百度开放云、数据工厂、百度大脑逐层递进,以最终实现对传统行业数据处理,运营流程,企业决策乃至商业模式的改变。
其中,百度云将通过聚合主流云应用的方式,向开发者开放 API,帮助用户把个人数据集中存储,打破以往的云“孤岛”,让用户在任何应用和设备中都可随时随地随意的使用自己的数据。而在全网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百度已经推出了一些产品,如百度指数、百度商情、百度司南等商业应用,以及百度迁徙、景点舒适度预测、城市旅游预测等社会化产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百度迁徙这个项目,应用在民生和新闻等领域。在业界首次实现了展现中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的轨迹特征。
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百度大脑”。“谷歌大脑之父”都加入了,证明“百度大脑”确实有非同寻常的诱惑力。2013年初,李彦宏推动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并亲任院长,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级科技精英的加盟——前Facebook资深科学家徐伟、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统计系教授张潼、前AMD异构系统首席软件架构师吴韧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深度学习已让百度搜索更加“智能”——如百度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方面都已领先发展。在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3D视觉等前沿科技领域,百度IDL也在进行着持续创新。
据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介绍:“目前全球只有4家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研究院:百度、IBM、谷歌和微软。‘百度大脑’的神经网络拥有200亿参数,谷歌是几十亿,而人脑是千亿级别。”如今,“百度大脑”可以达到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无疑已成为业界推动“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的领导者之一。
当下,百度大数据引擎正经历逐步开放的过程,采取邀请制和免费模式,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制造、医疗、金融、零售和教育等传统领域率先展开合作。前期百度已与宝洁、平安等公司合作,为其提供消费者行为分析和挖掘服务,通过数据结论指导企业推出产品,就像美剧《纸牌屋》的男主角凯文·史派西和导演大卫·芬的选举一样,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大数据的C2B模式。此外,国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部分应用计划迁移至百度开放云平台,中国疾病高预防控制中心也将结合疾控大数据和百度大数据,建成中国首个流感预测系统。
就此而言,百度这种彻底开放大数据服务于传统企业,尚属首次。这也在另一层面上展示了互联网公司也有实力为传统企业转型做服务。百度已经正式将触手切入到传统行业,要走更宽的路。
纵观全球互联网发展史,凡能长期居于引领地位的公司,无不在技术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这跟李彦宏强调的“技术改变互联网”理念一致。对于今天的百度而言,数据生态是其开放战略中一部分,上溯到百度的智能硬件的开放平台,基本可以看出百度在技术开放服务中的战略思路,就是打造围绕自身优势建立的生态圈,用平台化、接口化的入口模式建立互联网与智能硬件的双核服务,形成搜索生态和多终端生态和大数据生态的“三圈效应”,以此来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未来人工智能和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机遇。
采访手记
百度“看病”
说到现在,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百度接下来的路子规划,看似前途一片大好。
多而不精的野蛮
由于百度在硬件领域的涉足面太广,多给外界留下“多而不精”的印象。既有和咕咚、inWatch这类智能硬件创业公司的合作,自己又在极力打造小度系列产品阵营。现有的产品生产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选择靠谱的方向,找到靠谱的硬件合作方,随后就快速推出产品。
而且接下来将会合作的大部分数国内硬件厂商的产品特点也是“多而不精”,同质化严重。很明显,百度想要的是一个智能硬件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其搜索和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出于这样的目的百度可以快速聚集一批中国的智能硬件厂商,但如果要与英特尔面向智能设备的芯片和开发工具而成立产业基金、微软云与硬蛋联合举办智能硬件大赛、Google推出的Android Wear等类似平台竞争,除了技术和营销平台外,还需要研发出几件像Google glass那样震撼的领导性产品。 就像某智能硬件领域投资人说的,“百度如果想成为谷歌一样受到全世界尊重的互联网公司,就必须要做一些让人惊叹的产品,聚合一批国内优良穿戴设备,杜绝野蛮增长。”
“大公司”病
百度挖来了各路牛人来为百度大数据技术添砖加瓦,可通过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环境来留住这些人也是问题之一。据百度内部员工透露,“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不久前刚经历了一次人员洗牌,而且人员流动比较平凡”。深度学习研究院里聚集的几乎都是业界数一数二的工程师,如果正如该员工所言,那么这些顶尖的工程师的离开或许是因为管理机制问题。因为在采访中从百度离职的多位员工处得来信息,“百度很多项目经常推行起来很很困难,内部流程复杂,经常耽误产品优化的最佳时机,所谓的‘大公司病’。”现在UC的神马搜索团队里就集聚这一部分百度的离职员工,他们普遍的观点是想离开大公司选择一些能有更多发挥和施展的创业公司。
这让人联想起去年年底百度CIO顾延的离职,上任不到两年时间。当时李彦宏设置CIO这个职位是想让公司提升效率流程,也就是所谓的“狼性文化”。百度试图以IT为突破口,助力百度快速转型。然而像顾延等人的离开更多说明这样的转型并不容易。互联网观察家洪波、互联网专家谢文表示,“百度高管的频繁更换,应当反思高管引进机制。”
百度在接下来项目的执行力是否有预期的那样好?百度高新挖来的这些国际顶尖的创新人才能否融入或带来改变?这要看百度的“狼性文化”能否打破管理、技术、人才之前的交叉隔阂。
本报记者 甘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