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控制”印度洋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印度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6-10 12:42
美国安全战略日益凸显从大西洋、太平洋两翼收拢,在印度洋合围,实现其世界海权与全球安全战略统合的特点
印度洋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而其“石油航线”更是许多发达国家和亚太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生命线”。
对于近代以来大国围绕印度洋的争夺,有学者总结说:“如果把英美这样的海洋国家比作‘矛’,那么其争霸路径基本上就是:遏制两翼,围堵中亚,死保印度洋。如果把法国、德国、俄国这样的内陆国家比作‘盾’,那么,其争霸路径则与海洋国家正奇相合,即两翼突破,决战中亚,拿下印度洋。”
冷战时期美苏在印度洋的争夺,基本上也反映了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地缘政治角逐的这一逻辑。
冷战结束后,伴随海湾战争的爆发,尤其是“9·11”事件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国力量在印度洋地区的角逐日趋激烈。
从“战略岛”到“整合中东”
冷战时期,美国就在印度洋地区布有海外军事基地。美国印度洋基地群以迪戈加西亚基地为核心,辐射至印度洋沿岸各港口,特别是阿拉伯湾、波斯湾和红海地区。
迪戈加西亚地处印度洋中心位置,是空中和海上交通枢纽。自1971年美国海军从英军手中接管以来,大规模扩建了港湾、码头、仓储、油库、机场跑道等设施,使之成为美国海军在印度洋支援海湾地区作战的重要军事基地。
该基地可停靠航母编队和核潜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署了一个预置舰中队和7艘预置仓库船,是向海湾地区投送力量、实施联合远征作战的主要出发地和后勤支援基地。美国非常重视迪戈加西亚岛的价值,把它作为全球绝对不可丢失的8个“战略岛”之一。
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第二大基地是巴林基地,该基地可控制整个波斯湾及其出入口霍尔木兹海峡,也可控制红海的出入口曼德海峡、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美国驻中东特混舰队司令部就驻在此地。此外,美国海军在印度洋地区还有多处港口和基地使用权。在中东变局中,美国之所以对巴林政府镇压反对派抗议浪潮表示默许,其重要考虑之一就是维护美在巴林海军基地的安全。
“9·11”事件以来,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安全战略日益凸显从大西洋、太平洋两翼收拢,在印度洋合围,实现其世界海权与全球安全战略统合的特点。为此,美国加紧控制印度洋。
美国在印度洋的总体战略是,彻底摧毁“基地”组织巢穴,剿灭塔利班残余,进而控制从地中海到帕米尔的广袤地带,完全打通美国对中亚能源的战略通道,控制通向中东大油田的海湾要冲。
“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阿富汗战争,打通了中亚与南亚间的地缘战略联系,确立了美国在上述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存在。这一战略构思被称为 “整合中东”,追求的地缘政治效应是:俯瞰欧亚大陆东西南北,以土耳其为地缘枢纽和战略支轴,使美国的各类战略盟友和不同类型的亲美国家基本连成一片。
印度的“东方海洋战略”
在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增强对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心脏地带”控制的同时,美国通过调整与印度的关系,加强了对印度洋的控制。
印美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双方多次举行海上联合演习。1998年因印度进行核试验,美国冻结了两国的海军合作,但不久即恢复。
其次,加强保护印度洋海上运输线的合作。美国国防部2000年12月发表的《21世纪美国的战略》报告说:“能否保卫美国领土、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自由贸易和能否得到战略资源以及国际水上通道。”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与印度开展海上合作。而印度不仅同意为美国舰艇提供护航、训练基地和后勤补给支持等,还接受美国提出的共同在马六甲海峡进行联合巡逻的建议。根据美印双方达成的协议,作为联合反恐和打击海盗行动的一部分,美、印海军轮流派军舰担负马六甲海峡的巡逻执勤任务。
印度位于印度洋北部中心位置。在印度洋沿岸40多个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为雄厚,这些都是印度成为海权大国的优越自然条件。
印度独立以来,一直把印度洋视为“命运之洋”。印度战略家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边境,而决定于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
经济资源因素也是印度重视印度洋的主要动因。印度97%的对外贸易途经海上,约50%的石油和80%的天然气来自近海的专属经济区,其他30%的石油来自波斯湾。
冷战结束以来,海洋战略在印度国家大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且提出了“东方海洋战略”的构想,力求使其海上力量进一步向其他海域辐射。按照印度的设想:向东,将其活动范围扩大并伸展到中国南海和太平洋边缘;向西,穿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濒临地中海;向南,将远洋兵力前伸到印度洋最南端,甚至绕过好望角远达大西洋。
向太平洋渗透
进入新世纪,印度的战略重心日益倾向海洋,力图掌控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广大地区。
首先,印度特别加强了对印度洋及其周边海域的战略部署。潘尼迦早就在其提出的“钢圈理论”中强调控制印度洋的重要性——“在适当的地方布置下海空军基地,造成一个围绕印度的钢圈,又在圈内建立一支力量强大、足以保卫内海的海军,那么对于印度的安全与昌盛大有关系的海洋就可以受到保护,变成一个安全区。”
为达到全面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的,印度提出要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并准备在美国海军撤出印度洋地区后控制整个印度洋。
为实现这一构想,印度于1998年4月专门在孟加拉湾东部的尼科巴与安达曼群岛上组建了远东海军司令部,除负责扩大对印度洋的控制外,还把触角延伸到了太平洋。2001年9月,印度在该群岛的布莱尔港建立了新的战略防御司令部。
其次,通过“东进”战略谋求向太平洋渗透,尤其对马六甲海峡安全和南海问题表现出异常的兴趣。
再次,印度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并谋求发展海上战略核力量。1998年8月,印度出台了所谓的“核原则”草案,明确提出要建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武器发射系统,以具备最低限度而又可靠的核打击能力。为此,印度海军正在加快进行以核潜艇为核心的海上核力量的建设。
印度21世纪海洋战略的基本定位是:印度海军不但要保卫印度漫长的海岸线、岛屿领土及专属经济区,还要控制邻近国家的海域,保持对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对在印度洋地区驻有军事力量的区外大国,力求通过核威慑等手段,阻止其向印度洋地区渗透;同时要具备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战略要地的能力。
文/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