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禁食”立法掀争议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北京,地铁禁食,立法
  • 发布时间:2014-06-10 12:56

  综观监测期内的“地铁禁食”传播情况可知,北京的“一颦一笑”对整体舆论走势有着绝对的牵动作用

  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近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代表集体意见的报告书,再次建议增加“地铁禁食”条款。这意味着,这一备受关注的禁令或许有望复活。

  北京地铁禁食的立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2014年2月18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出的“地铁禁食”条款引发公众热议。之后,法制办在提交给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稿中,将该条删去。

  尽管目前“地铁禁食”能否入法仍悬而未决,但经过此番波折,相关话题在舆论场中已然炙手可热。

  北京是绝对主角

  2014年以来,围绕地铁禁食的新闻报道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传播高潮:2月份后期和5月份后期,后者强度远高于前者。

  从地域来看,作为话题主场的北京显然汇聚了最多的舆论声音,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并不局限于一地,其他几个有类似举措的城市在关注度上也不遑多让。尤其是上海、深圳、南京、郑州等地,这一话题拉高了它们的“出镜率”。

  综观监测期内的“地铁禁食”传播情况可知,北京的“一颦一笑”对整体舆论走势有着绝对的牵动作用。两次传播高峰的出现与北京相关动作出现的时点高度吻合。

  道德、法律成为考量标尺

  在舆论对地铁禁食话题的探讨中,出现了四大主要观点:支持地铁禁食,但不支持立法;不支持地铁禁食,应当考虑有特殊情况的人群;支持地铁禁食立法,并以此倒逼文明建设,但要平衡好各方利益;“一波三折”的立法随意性有损法律的公信力。

  第一种观点在舆论场中占据主流。

  虽然北京一再宣称,地铁禁食是国际通行做法,但这些理由显然没有给立法的紧要性与正当性作出充分注解。

  有媒体认为,官方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针对道德问题不该开出法律药方。“……试图将任何道德问题法律化,这是一种虽有民意基础却又简单粗暴的思维。”据监测,持这一立场的言论占36%。

  平衡各方利益是最大共识

  从争议中可见,禁令导致的利益平衡问题才是“地铁禁食”成为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原因。

  国内媒体评论,无论禁食与否,抑或是有无立法,尽量平衡各方权益成为价值共识,政府部门应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前提下,理性判断、充分平衡,才可能使问题获得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有关本次“地铁禁食”风波的负面声音中,官方动作简单粗放成为舆论最主要的质疑点。面对这些反对意见,《京华时报》、《北京日报》等北京本地媒体,均发出了有助于舆情化解的声音。但相较而言,质疑与批判的声音依然强劲。

  文/李田芳、杨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