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定向降准”?

  最近,在关于是否应当“全面降准”的激烈讨论中,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定向降准”措施。为什么是“定向降准”而不是“全面降准”?本文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定向降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向降准”是指中央银行定向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行业和领域。

  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的准备金率。

  2014年6月,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定向降准”可以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其实早在几年前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就已经获准“定向降准”,即执行低于同类金融机构1个百分点上缴准备金率的政策优惠。

  为什么是“定向降准”?

  “定向降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政策,与“全面降准”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引性。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有利于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放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快“三农”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之根本;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融资支持、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是扩大就业惠民生之举措。“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此次“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若能实实在在地进入这两大领域,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降准”意味着降低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往往被市场看作货币政策全面宽松的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全面降准”应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和通货紧缩风险显现等情况下使用。“定向降准”则意味着只调低部分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度相对温和。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增速处于合理区间。去年下半年以来,政府陆续推出多项旨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和企业“走出去”、保障性安居工程、科技创新等,取得明显成效。今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小幅反弹,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降幅收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我们应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

  为什么不是“全面降准”?

  目前企业对债务融资依赖较大、杠杆率较高,负债严重,“全面降准”有可能再次推动信贷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高房价,加速资产泡沫膨胀。同时,一些企业的融资困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相比之下,“三农”、小微企业和私人部门的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这不是因为整体信贷条件不够宽松,而是因为其信贷需求往往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项目挤出。此外,目前产能过剩形势严峻,“全面降准”可能造成信贷资金继续流入被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最后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压力。

  其实,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要义,这是一个国家实业发达、经济发展的根基。为此,我们应当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坚守稳健的货币政策立场。同时,加快发展服务行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降低私人部门的准入门槛,逐步消除准入障碍。让市场发挥更大的活力,让社会发挥更多的创造力,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王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