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的“信任账”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企,改制,平安信托,葛文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08 14:26
6月中旬,平安信托与葛文耀团队围绕上海家化主导权争夺的内斗,迎来了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大股东平安信托提名的上海家化董事长谢文坚抛出未来5年新经营战略,率领全新的上海家化管理团队正式亮相;二是葛文耀时代的嫡系高层——上海家化原总经理王茁被解聘。
针对上海家化的内斗,我们需要思考的,未必是平安信托与葛文耀团队之间的功过是非,而是它究竟给国企混合制改革带来多大的启示与警醒。尤其当资本力量介入国企改制寻求经营决策主导权时,资方与企业管理团队能否和平共处,而不是为各自利益“兵戎相见”。
其实,平安信托与葛文耀团队也有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当时双方甚至联手击败海航资本,执着走到一起;当双方不再互信时,一份沪江日化厂的历史旧账漏洞,变成平安问责葛文耀团队隐瞒关联交易的“罪证”。
起初葛文耀青睐平安信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安打算用保险资金收购上海家化,年化收益率约在5%,葛文耀认为保险资金投资周期长且成本低,自己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融资条件;后来他才知道,这份保险资金出资方案未获相关部门批准,收购家化的真正资金,来自平安信托的30亿元信托融资、10亿自有资金与10亿短期理财产品,多元化融资令平安信托每年要支付近5亿元利息,不得不强硬要求他变卖资产还债,最终引发双方矛盾持续升级。
在资本逐利性面前,双方曾经的信任关系,瞬间变得弱不禁风。一个不容忽略的细节是,维系平安信托与葛文耀团队良好信任关系的纽带,竟然是个人力量。
他就是原平安信托直接投资部副总经理陈刚,一手促成平安与上海家化的收购案,也一度代表平安信托,向葛文耀口头承诺追加70亿元投资、不干涉家化内部管理、竭力支持葛文耀的“时尚产业战略”。
然而,靠个人力量维系资本方与企业管理团队的信任关系,注定是不够的。随着陈刚功成身退,平安信托与葛文耀团队的“中间人”,不再是双方分歧的协调人,而是行使大股东资本运作意志的执行者,以至于平安信托提出变卖家化资产还债时,葛文耀团队直指平安信托未能履行此前收购承诺。
也许,当时如果存在一种制度性、有约束力的措施,保障双方在维持互信关系的前提下,解决彼此在经营战略、资产处置的分歧,比如针对平安的收购承诺设定违约赔付措施、对葛文耀团队的经营业绩增速与股东利益回报设定符合平安还债要求的量化指标等,目前上海家化的经营格局,将是另一番景象。
上海家化内斗,可能会成为工商管理教材的经典案例,因为它在探讨一个关乎国企混合制改革成败的深层次话题——当资本方与国企管理团队争夺企业经营主导权时,如何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脾气”,建立一种能够协商解决利益分歧的互信机制,而不是为了各自利益而兵戎相见,最终牺牲企业整体利益。
如今的上海家化,已经为这场内斗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公司市值蒸发近百亿,部分员工、经销商、股东都在担心公司能否保持业绩增长趋势。双方关系最终走向破裂的最实质原因,是缺乏一种制度性的相互约束的问题协商解决机制,导致双方的信任成本变得过高。尽管信任成本未必能够被量化,但只要资本方与国企管理团队在国企混合制改革期间出现矛盾升级,它将迅速转变成一笔巨额的内耗损失。
文/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