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最能坚守的中国商人回国了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ISIS,伊拉克,恐怖分子
  • 发布时间:2014-07-15 08:34

  尽管陈宪忠说自己不想再折腾了,但他还是表示,只要局势稍有好转,“我立马买票飞回去”

  2014年6月末,陈宪忠回国了。

  这个当过15年兵、在伊拉克生活了整整30年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这个国家从未间断的枪炮声,“就当放鞭炮。”

  对于他在当地的坚持,新华社2007年曾报道说:“陈宪忠目睹过哄抢、枪袭、爆炸、绑架,但是他希望在伊拉克有所作为的志向似乎一直没变。”

  不过,在2014年伊拉克的新一轮动荡中,陈宪忠最终决定离开。

  自从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在伊拉克的中国人随着接连不断的战乱,像候鸟一样在亚洲的两端往来。20多年过去了,参与这种迁徙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目前,有上万名中国人在伊拉克面临安全风险。

  最担心拉锯战

  对于伊拉克政府军,陈宪忠有些抱怨。

  “伊拉克有90%的人失业,当地人想要当兵,至少得花2000美元打通关系,进入了雇佣兵行列,就能拿固定工资。为了增加收入,当兵的实行轮班制,24小时执勤,然后可以回家干第二职业。”陈宪忠说。

  伊拉克正规军有27万人、后备军53万人,面对1.5万名反政府武装分子,结果却丢盔弃甲。

  “政府军的战斗力太差了,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陈宪忠对记者表示。

  2014年6月10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以下简称ISIS)攻占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全境及其首府摩苏尔,由此引起全世界关注。

  战争开始后,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曾号召:只要能拿起枪的人,就要进行圣战。有百万人响应。

  “他们参加圣战,一方面是卫国,另外一方面也为收入。”陈宪忠说。

  伊拉克马利基政府表示,每个登记参战的人都能得到400多美元,此外还有100多美元伙食补助。愿意去敏感地区的人,将能额外得到200多美元。

  他们面对的敌人——逊尼派穆斯林极端分子为主的ISIS,有着截然不同的组织力量。

  萨达姆倒台后,代表什叶派利益的马利基政府建立,这让陈宪忠身边的许多逊尼派朋友觉得“备受压制。”

  作为伊斯兰世界中最主要的两个派别,什叶派、逊尼派的根本分歧是伊斯兰社会的领导权,这个冲突早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的100年里就开始了。

  ISIS是伊斯兰极端宗教思想的典型代表:要建立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伊斯兰国家。

  3年前,ISIS在叙利亚战争中诞生,一心要恢复1000多年前大疆域的盛况,加上国外资金的支持,其战斗力远强于政府军。

  陈宪忠在伊拉克每天都会读阿文报纸,曾有一则新闻说卡塔尔赞助武装分子40亿美元,“这只是公开的数额”。

  “在这里,汽车炸弹、人肉炸弹就没有消停过。开始我还纳闷,武器来源在哪?后来明白了,是国外势力提供的。”陈宪忠说。

  其实,陈宪忠觉得巴格达还算安全。除了伊拉克政府一再表态誓死抵抗,伊朗方面也明确表示,如果伊拉克的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受到攻击,将不惜任何代价保护什叶派宗教的胜利。

  陈宪忠估计,未来这一地区很可能会形成拉锯战。这一点也恰恰最让他揪心,“一旦拉锯战开始,多长时间结束,就不好说了。”

  民族内斗更可怕

  10年前,萨达姆政权刚刚倒台,陈宪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认为:伊拉克是整个阿拉伯半岛最富饶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只是由于萨达姆个人原因致使这里陷入战争和经济制裁。

  现在,包括他身边的伊拉克人,都不这么看了。

  “什叶派和逊尼派在萨达姆时代,实际上是很平和的。当时我身边很多不同派别的人都互相认识,相互通婚,邻里关系也不错。自从美国打进伊拉克,挑起了两派间的矛盾,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子。”

  这么多年在伊拉克的经历,使陈宪忠认识到“民族内斗更可怕”,因为“恐怖分子擅长打巷战,目标是流动的,根本没法打。”

  政府军在与恐怖分子作战的过程中,也经常波及平民,“为了抓到某一个恐怖分子,无论是医院还是普通居民区,也会飞机大炮一通乱轰。”陈宪忠说。

  雪上加霜的是,伊拉克北部伊拉克库尔德人借战乱之机发出“独立”信号,其领导人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再三强调:“库尔德斯坦人将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

  宗教矛盾、阶级矛盾混杂着国外势力的干预,这个战火不断的国家似乎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陈宪忠说:“现在我身边的伊拉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站出来领导这个地区。美国推行的民主,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最后一块蛋糕

  整整30年的伊拉克生活,据陈宪忠自己所言,他已经不仅精通阿拉伯语,还有上至政府高官、下至部落酋长的伊拉克朋友。

  因为熟悉伊拉克,他甚至还是《环球时报》、人民网等国内媒体的特约记者。

  1984年,陈宪忠作为劳务输出大军中的一员,到伊拉克当翻译。后来他没有回国,留下来“求发展”。

  “伊拉克的机会太多了,世界上就剩这么一块蛋糕了。”陈宪忠说。

  伊拉克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发达的农业,特别是数千万人口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中国的强项。而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人的工作效率不高。

  陈宪忠举了个例子。四川一个姓罗的老太太,年逾花甲,每天从批发市场进一些中国的普通香水、小玩具、服装,带到零售市场销售,月入上万元人民币,因为“伊拉克人不愿意去批发市场转,嫌麻烦,就给了稍微勤快一点的人机会。”

  不过,在伊拉克,毕竟是“富贵险中求”。

  2003年美国发起对伊拉克军事进攻的前一天,陈宪忠卖给伊拉克贸易部中央市场10个集装箱,但150万美元货款一直没有收回。当时已经回到中国的陈宪忠,在战争结束的前4天冒着危险返回伊拉克。他是战后第一个回到伊拉克的华商,最终收回了货款。

  然而,陈宪忠并不是每次都这么好运。

  他先是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开了一家叫宴龙湾的中餐厅,“门面用灰色的砖砌成长城垛口样式,门廊内悬挂起红色的大灯笼”。

  2004年初伊拉克出现绑架风潮,餐馆门庭冷落。后来增加的外卖服务,也因巴格达路边炸弹遍地开花而放弃。

  不久,饭店门口还发生了汽车爆炸,楼顶全是一块块尸体残骸,原来醒目的灯笼张开一个黑黝黝的大嘴巴。

  后来,陈宪忠又在巴格达市中心开了一座3200平方米的中国商城。

  由于“财富外显”,他曾被一伙歹徒拽上一辆皮卡,幸好在车门前挣扎时被附近熟人发现,用自动武器向歹徒射击,陈宪忠才逃离险境。

  那次,头和胳膊都缠着绷带的陈宪忠,回国休养了很久。

  陈宪忠有两名带枪的伊拉克保镖,24小时守护。除非十分必要,他一般不出门。

  他的经验是:如果在路上遇见爆炸,不要停留,开车就跑。因为警察很快就会把这一块圈起来,晚了想走都走不了。

  这座商城在2014年1月因ISIS的战争而关闭。

  陈宪忠也曾在中国商城旁盘下了一栋三层小楼,希望为参与重建伊拉克的中兴、华为员工等提供食宿。但危险的局势让华人迅速减少,餐馆并不赚钱。

  现在,宾馆成为陈宪忠在伊拉克的唯一产业。回国前,他把这个宾馆交给外国人看守,盈利归外国人。

  尽管陈宪忠说自己不想再折腾,但他还是表示,只要局势稍有好转,“立马买票飞回去。”他语气中透露出的是对于多年异国打拼的不甘。

  没钱要回国怎么办

  让陈宪忠有勇气计划重返伊拉克的一个原因,是伊拉克战争以来中国领事保护水平的提升。

  2004年4月,7名从约旦入境的中国公民在费卢杰附近被不明武装人员扣押。人还没有救出来,中国大使馆就找到他协商,由他负责“营救出来以后的生活和居住安排”。

  “人质怎么出来、怎么迎接、怎么安排,大使馆想得很周到。”陈宪忠说。

  最近的一个事例是,2014年1月,ISIS刚刚占领费卢杰时,有8名从事服务行业的中国女子给使馆打电话,要求协助回国。

  她们立即被接到大使馆,但随后又表示没钱购买机票。

  “使馆给垫了钱。实际上,她们怎么会没钱呢?”陈宪忠说,“但是使馆必须对中国公民负责。”

  据陈宪忠的说法,现在中国人都在撤离伊拉克,没撤的大机构也在“瘦身”。战争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北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主要集中在南部,仍在观望。

  “每个公司都有几个撤出的备选方案,比如,包机还是陆路,怎么分批,谁先走。”

  “据我所知,使馆正想尽一切办法协调,只有把政府和反对派两头协商好了才能出去。之前武装分子攻占的拜吉炼油厂,有8名飞利浦的外国工程师被困。最后是当地逊尼派酋长找到了ISIS协商双方暂时停战,才把这些人撤了出来。”

  陈宪忠说,“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驻伊拉克大使馆非常不容易。”

  离开伊拉克、返回祖国后,陈宪忠终于能睡个好觉了。这几天,他呆在河北,仍然很想念远方的“第二故乡”。

  他也在心里默默祈祷:6月28日,“斋月”开始了。至少接下来这一个月里,和平会多一些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姚玮洁/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