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跨不过利益藩篱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就近入学,教育,利益
  • 发布时间:2014-08-21 13:37

  每年暑假,孩子们放松心情,家长们却焦虑良多,原因就在“升学”二字上。似乎永远跨不过的“就近入学”,永远绕不开的“拼爹”、“拼关系”,成了中国家长心头久久的痛。

  连日来,发生在河南郑州“小升初”的尴尬一幕,给天下父母的伤口又撒了一把盐。记者调查发现,传说中的“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自1995年便在郑州实行,但十九年过去了,片区到底如何划出来的、到底什么人能去上名校,仍然是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了同一小区、同一年龄的孩子被分到不同的学校,马路对面的中学却无缘企及的现象。

  教育领域的账本,不单郑州一地糊涂不明。就在首都北京,多少年来的择校风吹而不休。今年推出的“530新政”,试图绘制新教育地图,但是寻遍网络亦不见小学、初中的划片清单。至于入学名单中有没有权贵子弟,有没有违规择校,更属于讳莫如深的“绝密信息”,是绝不能公之于众的。

  正如论者言之,公开透明不见得能够根治腐败,可暗箱操作却一定会带来寻租。这在各地的升学季,已经从潜规则“进化”成了明规则。区重点什么价,市重点什么价,开始还是街谈巷议,现在反倒被家长们坦然接受了。至于个别的顶尖“牛校”,仅仅有金钱这块敲门砖恐怕是不行的。

  拼钱不行,拼关系拼不过,不少家长病急乱投医,只好打起学区房的主意。从北京西城二十八万元一平方米的学区平房,到南京为了孩子回祖父母家落户入学的假离婚,媒体一句“真正的学区房是无价的”,彻底伤透了试图“孟母三迁”的家长们的心。

  再论教育失衡的成因,我们不仅要看到教育地图的延伸远远滞后于经济版图的扩张,不仅要看到教育投入的力度远远落后于三公经费的开支,更须看清其中的真相:是不是有一股摸不着、看不见,却实实在在阻碍均衡的暗流在涌动。

  就近入学的原则没有错,但就近入学不等于说“有学校上”就可以了。教育行政机构在推进就近入学的过程中,必须先平衡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平衡其实并非难事,为何执行起来如此不力?一个重要原因无非是,主导教育的一些官员,他们的儿女上学从来就不是问题,作为利益既得体,当自己的利益不会受损而且还有可能得利时,他们对均衡教育资源的改革是不会上心的。

  这就是利益的藩篱,这就是改革的阻力。其实,改来改去,改革说到底还是要改改革者自己。“就近入学”,非不能耳,实不愿也。这首教育均衡的四季歌,年年吟唱,岁岁无解,破题之要就在冲破既得利益的藩篱,靠社会共治的民主、靠铲除毒瘤的法治,一步一个脚印走近那“不求人”的美好愿景。

  周人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