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写手,记者的敌人还是朋友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机器人,记者
  • 发布时间:2014-08-29 15:59

  2014年,美国最受瞩目的记者是谁?肯·施温克(Ken Schwencke)肯定是其中一个。他既没有获普利策之类的大奖,也没有揭出白宫的大丑闻,而是创造了最快写稿速度—三分钟。

  准确地说,这三分钟里所占最久的是他从床上蹦起来,把电脑打开。事实上,当电脑打开时,稿子已经写好了。施温克要做的只是点击“发送”,这让他所在的《洛杉矶时报》成为报道3月17日南加州附近大地震最早的媒体。

  是的,写出这条稿子的机器人才是让所有落后的记者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但它显然让尝到甜头的媒体欲罢不能。今年7月月初,美联社宣布今后将采用一种软件产品来撰写企业财报消息。这在媒体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广州日报》在报道这则消息的时候,直接在标题上发出了警告,认为这是机器人要来抢饭碗了。

  这显然也是为美联社开发这款机器人的“自动化洞察”(Automatic Insights)公司最大的忧虑所在。在回答壹读记者有关开发过程中最难部分的问题时,该公司市场营销副总监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直接引用了美联社和一位新闻传播学教授的说法,大意就是,机器人不是记者的敌人,而是帮手。

  如果对企业财报消息的写作流程有些了解,你会发现这话说得并非没有道理。今年7月10日,一台工业机器人在柏林犹太博物馆书写犹太经典。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更多行业中。

  在没有机器人之前,标准的财报消息协作流程,是企业定期向股东发布盈利报告,编辑们阅读企业财报后摘出关键数据,并放入千篇一律的消息模板,一篇简讯就完成了。只不过,并非所有的企业财报都值得读者关注,而且这类文章大多单调且缺乏技术含量。这就是为什么美联社会选择在这个报道领域应用自动化写作。

  将机器人引入流程之后,每当有企业公布财报时,机器人会在第一时间抓取所有的数据。通过一系列预先编码,写作软件可以在瞬间内把一份40页厚的报告过滤为若干关键信息,总结出数字间的关联以及发展趋势。在还没有“动笔”之前,机器人就已经根据程序员编好的算法来确定主题、语气、风格、故事的延展以及合适的词库。它还能写出各种体裁的文章,并放到网页、手机终端、邮件,甚至社交媒体上。

  机器人当然无法跟人类智慧相媲美,但是它完成这项工作的时间可能刚刚够一个记者把企业财报下载下来,更别提阅读材料、分析数据耗费的时间了。据估计,美联社用的这款软件能在一个季度内“写”出4400多篇财报新闻,如果仅凭人力的话,“产量”不到它的十分之一。

  只不过,美联社的值班编辑仍然需要润色机器人写出来的消息,但随着语料库的拓展以及算法的不断改进,将来这个软件将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写作。

  用机器人写新闻,其实就是用叙事的方式来解读大数据,亚当·史密斯告诉壹读记者,所谓机器人,其实是一款名为“语言大师”(Wordsmith)的软件平台。在海量的信息中,机器人可以迅速找出数据的规律、关联性和重要节点,然后再用浅显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这跟人类的思维过程差不多。

  其实,这并不是美联社第一次使用这家公司的产品。去年,“自动化洞察”的机器人就已经开始为美联社提供每周橄榄球比赛的自动化报道了。而这家公司的机器人在体育新闻界的资历还可以追溯得更早。

  2011年,美国网络杂志《Slate》在一个关于人工智能专题中,介绍到了自动化写作技术。早在当时,“自动化洞察”的机器人就已经开始采写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和美国大学体育总会篮球赛的报道了。除了基础的赛事数据播报之外,机器人还会根据自己所代表的当地球迷决定文章的基调和语气,如果当地的队伍输球了,它会选择比较遗憾的表达方式来照顾读者心理。

  事实上,“自动化洞察”的前身原本就是一家从事体育运动比赛数据统计的服务商。从2007年起,这家公司从体育数据的挖掘上发现了商机,开始逐步把已有技术整合成了“语言大师”。

  在《Slate》杂志看来,自动化写作技术最先出现在这个领域,和赛事播报文本的高度格式化不无关系。毕竟,机器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复制。

  这也是撰写体育报道的机器人从体育报道“转行”财经领域后,显得毫无违和感的原因。“语言大师”本身的灵活性使它能够迅速地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媒体们需要做的,只不过是给它编好配套的语料库罢了,亚当如是说。

  实际上,除了体育和财经领域,自动化写作业务已经扩展到个人健康、消费、网站分析等领域。比如《财富》500强企业的内部销售报告就用它来做综述类报道。

  其实对于媒体自身来说,机器人写作是个经济实惠的选择。使用自动化写作,“生产”一篇简单报道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跟专业记者的薪酬相比,这能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

  尝到甜头的美联社对写作自动化的兴趣远不止一款实用产品那么简单。他们认为自动化技术将来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当然包括媒体报道。因此,美联社与其他战略伙伴一起参与了“自动化洞察”最新一轮的融资。虽然亚当说不能透露刘静美联社的投资金额,但这一轮他们一共融到了550万美金,除美联社外,投资方中还不乏三星集团这样的科技巨头。

  2013年,“自动化洞察”的消息产量已经达到了3亿条—几乎一秒就可以写出9.5条消息。他们今年的目标是要把这个产量翻三番。这种庞大的产能对于依靠人力的记者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那记者们的饭碗怎么办?

  美联社显然认为这不是问题。美联社的发言人称不担心机器人喧宾夺主,因为大数据并非万能。机器可以告诉我们“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但是“只有记者能发现事件背后的原因”,而对事件的深刻见解、发表针锋相对的评论、提供妙语连珠的描述,这些也是目前机器无法实现的。

  事实上,对于苹果、谷歌这些对行业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企业的财报,美联社还是会派专门的记者来采写消息。此时,机器人就变成了24小时待命的助手,帮记者搜集所需的全部信息。

  记者们可以放心地把常规的财报消息交给机器人,去挖掘有价值的线索、写出更高质量的报道。这帮助他们从简单数据和基本常识中抽身,从这个角度而言,机器人把记者们从产业链的最底端解放了出来。

  机器人还会根据自己所代表的当地球迷决定文章的基调和语气,如果当地的队伍输球了,它会选择比较遗憾的表达方式来照顾读者心理。

  当然,对于那些习惯了依靠简单数据来写消息的记者而言,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智能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摘自:《壹读》2014年15期

  刘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