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做生意

  “甘地曾这样评论自己的国家:‘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印度人需要外界的投资。但从内心来讲的话,尤其是对中国,他们将中国视为全方位的竞争对手,或多或少有一些抵触存在”

  对于打算到印度做生意的中国人来说,2014年夏天有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5月刚刚执政的印度新总理莫迪公布首份预算表示:将在控制举债的情况下恢复经济增长。新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对外资的限制、国营企业私有化、改革税制等。

  印度财政部长阿伦·杰特利在解释预算方案时甚至表示,印度国防和保险公司中的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将从26%提高到49%。

  这是个好消息。香港《亚洲时报》称,这位总理似乎用这样的一击标出了他新政治旅程的另一条界线——至少就与中国的商业关系而言是这样。

  在这个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100种矿藏,1.8亿公顷可耕地,12.7亿人口。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对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这个大国兴趣盎然。

  不过,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印度显然是陆上邻国中最陌生的一个:这个历史上和中国关系微妙的国度,是否真正是中国企业家理想的营商场所?它的政治、文化、金融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复杂的宗教信仰,是否适合中国企业生长?印度政府公布的新计划,是否能够落实?

  要说清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谁能进入印度

  “中国企业很早就入驻印度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主任李志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目前在印度的中资企业有华为、比亚迪、特变电工、上海日立,中兴通讯、中联重工、广西柳工、海尔电器等等,涉及的领域包括电信、电力设备、家用电器、钢铁、机械设备、工程机械等。”

  不过,“广义上的投资印度可以指任何在印度做生意的行为,但印度政府认可和鼓励的投资是指外国公司在印度投入实打实的资本和资产,这通常意味着中国公司需要在印度进行本地制造、本地研发或并购等资本投入。这样的中国公司其实不多,比较多的还是项目承包和贸易类企业。”印度中国企业商会秘书长黎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正如黎剑所言,中国人在印度的直接投资总额并不算高。根据印度政府商工部发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如果不计算香港地区,中国投资者仅排第31位。

  印度《经济时报》的报道也说,从2000年4月到2013年12月的十几年间,中国仅仅贡献了印度FDI总量的0.15%、合计约3.13亿美元。

  黎剑介绍说,目前同印度有业务往来的中国贸易类公司主要有两种:一种在当地落地,只有在当地注册,才能让资金合法进入,注册资本会计入外国直接投资;还有一类由中国母公司派人到当地做销售,不需要资金进入,真正的贸易还是发生在印度公司和中国母公司之间,在印度没有资金投入。

  他还提到了第三类典型的业务模式:项目工程承包。此类项目多需要承接公司有多年资质,所以一般都是中国国内公司直接参与。因为不涉及到资本注入,这种情况通常不被计算在外国直接投资内。不过,工程项目涉及大量的本地采购、分包和人员雇用,对印度的贡献很大。

  “中国公司目前的海外运营能力和优势,决定了我们很难在印度有这种实打实的资金或资产方面的投入。”黎剑说。

  生意壁垒

  的确,虽然同为“金砖国家”核心成员,中印两国间经贸合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从准入来看,印度完全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虽然外资在印度基本享受本地待遇,但是有些领域是不允许进入的,比如,像博彩、核电等等。”李志鹏说。

  其次是公司注册问题。据黎剑表示,印度政府内部有一个安全敏感国名单,一共有六个国家: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 伊朗、阿富汗和中国。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无论是注册代表处、分公司还是项目办公室,都需要印内政部的安全审批。“这就非常不可控了,少则六个月,多达两三年。”他说。

  对工程承包企业,这一点更是致命的。“承揽工程是有时效性的,无论哪个环节稍微耽误一下,就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所以进入时一定要打好提前量。”李志鹏说。

  黎剑提供了一个规避方式——在印度成立子公司,这样可以规避安全审查环节。但两种情况下不适用,“一是很多大国企政策上不允许成立海外子公司,只能走代表处形式;二是有时工程项目是由母公司承接,母公司必须在印度当地注册项目办公室。”

  还有签证问题。如果企业希望带大量中国员工去印度,就要面临印度政府严格的签证政策。

  据黎剑介绍说,2009年7月以来,印度政府出台了新签证政策,导致中国在印的承包工程技术人员从高峰期的4.5万人,在3个月内骤降至数千人。其后到2010年,一些商务签证也只能给两三个月有效期。

  到2011年,情况稍有缓和,印度政府为参与电力和钢铁项目的外籍劳工放宽签证——“项目签证”。

  不过,中国企业比较集中的石油天然气、铁路轨道、路桥建设等都不在“项目签证”的适用范围内。

  使用当地员工也有很多问题。“如果你在印度做生意,必须走本地化这条路。当地人能更好地和当地人打交道,所以我们这里只有少部分中高层工作人员来自中国,大部分都是印度本地的,尽量模糊中国企业的概念。但每个国家文化制度不一样,他们这边文化比较散漫,而且工会活动特别频繁,经常罢工。”王姓比亚迪驻印度公司代表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该国大的政治、社会环境对中国企业也有很大影响。比如,频繁选举造成的不稳定性。“印度中央政府每5年一届大选,地方政府也是每5年一届。7月份中央政府选举刚刚结束,我所在的泰米尔纳德邦马上也要进行选举了。”上述代表说。

  2013年1月,印度20多名税务官员突袭了诺基亚斯里伯鲁布多工厂和钦奈办事机构,称诺基亚涉嫌在印度逃税300亿卢比,约合5.42亿美元。

  由于比亚迪上述在印项目是诺基亚的核心供应商,所以也受到不小影响。

  “税务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下半年,印度对我们的控制会更加严格。”他透露,这家中国公司在印度设立的工厂业务正在慢慢萎缩,很有可能在年底关闭。

  此外,印度基础设施的落后也经常为世人所诟病。“如果中资企业想过去投资,要推荐的话,我们尽可能推荐印度的古吉拉特区。相对于其他区域,至少那里的交通设施好一点。”李志鹏说。

  印度人的中国观

  “甘地曾这样评论自己的国家:‘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印度人需要外界的投资。但从内心来讲的话,尤其是对中国,他们将中国视为全方位的竞争对手,或多或少有一些抵触存在。”上述比亚迪公司驻印代表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所研究员王蕊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中国视印度为周边重要邻国,而印度却一直把中国作为潜在竞争对手。印度GDP总量没有超过中国,所以印度人也有一股劲儿。在民间互信上,老百姓会不自觉地认为中国有威胁。虽然中印两国高层有很多合作机制战略对话协议。”

  为了解决“印象问题”,中国在印企业的当地化程度都很高,“很多投资的企业,尽量模糊‘我是中国企业’的概念,很多印度人在那里工作,可能都不知道是中国企业。”王蕊说。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中国企业也积极探索以收购的方式进入印度市场。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中材国际通过香港子公司收购了印度相关企业68%的控股权。另一个例子是上汽通用,也曾通过收购获取了通用汽车印度公司51%的控股权。

  由于都达到了绝对控股,上述两起案例成为了中国在印投资的新变化。

  “不仅仅是对中国,其实印度人普遍对外资比较抵触,这跟英国殖民阴影有关。”黎剑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某国公司的态度,取决于该国企业在印度本身的发展和表现。”

  比如日本公司在印度专注制造业,雇佣大量当地人,而且擅长社会公益活动,扮演了植根印度、与印度共同成长的角色。因此当地对日本公司的印象非常良好。

  “印度人对中国公司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国小商品的低价和低质量上。但这更多是由印度商人导致的,印度商人通常只会采购最便宜的商品,这些商品被卖到印度后就自然导致买家也产生了中国产品低质量的印象。”黎剑说。

  矛盾的国度

  据印度《经济时报》2014年2月20日消息,“尽管多次被拒绝,但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就在2月份,一个中国工作组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5年经贸合作计划,提出为印度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总计一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专项投资提供30%的资金支持,即3000亿美元。”

  “中方向印度政府提交的合作方案中确定了一些重点领域的投资意向,如铁路、公路、电信、核能和太阳能等。还把污水处理和隧道建设列为自己可以向印方提供大量专业技能帮助的领域……中方的投资计划远远超过传统上在印度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

  对此,《经济时报》表示,印度方面熟悉这一进展的官员透露,印度政府方面犹豫不绝,需要进一步评估如何利用这些资金,以及如何使软件、信息技术和制药等领域从中受益。

  这篇文章还表示,该官员认为印度并不希望中国在一些敏感区域,诸如印度北部及查谟和克什米尔邦进行投资。“两国曾经有过动荡的过去和随时可能爆发的边界问题。”

  印度智囊机构“研究与信息系统”负责人达尔也对《经济时报》表示:“允许中国投资的做法有点冒险,因为中国投资印度基础设施将导致印度进口额增加,那么两国贸易逆差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最好的策略是让中国打包进入,在印度国内选取一些地区,让中国在这些地区发展基建,或者建立类似于经济特区的地方。”

  就在2014年6月29日,中国特变电工能源(印度)有限公司绿色能源产业园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第三大城市巴罗达举行,该项目是印度新政府上台后中印间第一个落实的经济合作项目。

  不过,几位采访对象均表示,从未听说过3000亿美元计划,至少印度国内还没有达成这一协议。

  由此也可以看出印度方面的矛盾心态。

  不管怎样,印度对基础设施有强烈需求。“比如,他们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的发展规划,总投资已经高达600亿美金;比如电力,他们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村村通电,目前还正在研究与孟加拉的电网联通的问题;在铁路建设领域,印度计划完成东部和西部货运专项工程;在电器领域,希望农村电话能有70%以上,它们对基础设施提出了这些目标,说明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非常巨大。”李志鹏说。

  一个特点是,目前印度公共财力有限,又希望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所以也在探索模式创新。比如大量采用POP、BOT的公私合营形式。

  “莫迪上台很可能会有一些改变,他们也意识到没有外国投资,整个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困难的。”

  至少,有一些中国企业取得了成功。比如,华为在印度的营业额很有可能达到了20亿美元,而中国设备制造商已占领了约三分之一的印度电力市场。

  尽管手机业务正在萎缩,但2013年2月,比亚迪公司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品和全套能源解决方案也正式进入印度市场。

  在黎剑眼中,印度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市场,它对价格和成本极为敏感,同时印度游说机制趋近于西方市场。如果中国人能够在印度做好生意,那么中国公司的海外运营能力、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能力和建立利益相关者生态圈的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能在印度站稳脚跟,在其他国家就没有太大难度了。” 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姚玮洁/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