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绩效管理遇到“体验式”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绩效管理,体验式,绩效计划
  • 发布时间:2014-09-23 08:18

  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企业或个人的格局与高度。在互联网天下的大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进行审视的思考方式,值得管理者高度关注。

  最近一年,随着以小米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的迅速崛起,“互联网思维”一词也随之蹿红,众多传统企业更是对其崇拜有加,几乎言必称“互联网思维”。且不论这个定义模糊的词汇是“假裁缝做新衣”也好,还是过度包装炒作也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思路决定出路”的时代,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企业或个人的格局与高度。在互联网天下的大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进行审视的思考方式,值得管理者高度关注。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奥妙,并能为己所用。

  笔者认为,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什么互联网思维。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在互联网时代做企业绩效管理,必须审时度势,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引入新思维与管理技巧,并将其充分运用到绩效管理工作的相应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与员工的业绩水平。

  站在用户角度制订绩效计划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亲身参与某项决策的制订过程时,他们一般会倾向于坚持某种立场,即使遭受外部力量的干扰,也不会轻易改变这种立场。这种“坚持”或“执著”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人们参与决策过程程度的深浅,即是否参与这种态度形成的全过程,二是人们是否为自己所坚持的立场进行了公开的表态,即是否做出正式的承诺。

  在互联网思维中,这种参与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用户体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企业能够与用户全时空、零距离地进行交流,随时获得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意见,从而及时地对产品和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用户参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九零后新生代,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网民群体主要由新生代构成,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好恶分明,同时,他

  们喜欢亲身体验,重视参与某一过程的存在感,并乐于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因此,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做产品或品牌规划,除了要准确“击中”目标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要求,更要清晰地洞察用户的情感诉求,最好能在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过程中,让用户广泛地参与进来。在这一点上,小米公司可谓做到极致——无论是手机产品的研发,还是营销、售后服务,用户都可以全程参与。对于小米公司的成功秘诀,公司副总裁黎万强的答案非常值得玩味:第一是参与感,第二是参与感,第三还是参与感。难怪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某种意义上,小米卖的不是手机,是参与感。”

  言及此,互联网思维与绩效管理到底有何联系?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企业中的被考核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绩效考核方案的用户,如果被考核者有机会参与到绩效考核方案的制订过程,甚至是全程参与、亲身体验,这将对绩效考核方案的顺利实施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绩效管理的“绩效计划”环节为例,企业通过全员培训,让员工认识到,参与绩效管理是员工的权利,也是基本义务。在设定绩效计划之前,首先让员工对所在岗位的工作进行回顾与思考,对该岗位存在的价值、目的和主要工作职责了然于心,管理者可以根据岗位的实际变化来调整员工的工作职责;其次,员工在明了自己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根据部门的工作目标,再结合自身实际,草拟出个人绩效计划与目标,该绩效计划不仅要明确个人的工作任务、目标,还包括了主要的考核指标、想要达到的绩效标准、相应的权重以及工作结果测量方法等;最后,由管理者对员工的个人绩效计划进行详细审核,对于那些目标偏高、偏低或者细节不够清晰的绩效计划,管理者在发现症结所在后,积极帮助员工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对不切实际的绩效目标进行合理调整,使之切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更好地胜任工作,改善并提升绩效水平,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

  “用户参与”的作用不可小视。员工参与设计绩效计划这一步骤,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员工的绩效计划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员工更了解并准确定位自身、岗位和部门的目标、绩效。此外,坚持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绩效计划的制订,还可以使各方在潜在利益等方面的分歧充分暴露出来,便于通过一些政策性的程序加以平衡和解决,从而确保绩效计划制订得更加科学合理。

  运用简约思维提取绩效考核指标

  “简约”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商业逻辑之一,所谓“简约思维”,通俗而言,就是“一切从简”。过去,“简约”一词多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内在修为,而今,它更多地用于表达企业在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上所展现的素养。概括起来,简约包含了三个要素:看起来简洁,说起来简单,用起来简化。

  简约不等于简单,它要求企业或个人必须更加专注。唯有专注,才能把产品与服务做到极致,才更能产生爆发式的力量。但专注有时也意味着放弃——在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说,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经营过程中做“减法”,将精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重点目标,如此,品牌业绩才有可能成倍增加。互联网时代,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准关键点并迅速把握之,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权,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逻辑——效率与速度决定一切。

  与互联网时代追求简约的思维方式不同,在目前的绩效管理实践中,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希望在设计考核指标时能够面面俱到、无一遗漏。实际上,很多考核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甚至有所重叠。例如,虽然两个考核指标

  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交叉或重合。因此,考核指标力求面面俱到本身就很不合理,太多、太复杂的考核指标只会增加绩效管理工作的难度,使员工承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干扰甚至打乱绩效考核的重点导向。更甚者,如若考核指标大部分为定性指标而非定量指标,就会因考核过程过于主观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从而引起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不满。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对事物总体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少量关键要素。因此,抓住普遍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进行决策,把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就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木桶理论”也认为,瓶颈因素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只需抓住属于关键或瓶颈的较少部分指标,就足以统揽全局。

  绩效考核指标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目标,其目的是通过考核,将员工的行为引向企业目标的大方向。因此,检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水准的高低,关键要看考核指标是否强化了企业所需的员工行为,即追求聚焦、有效、专注,而不在于其囊括的考核项目是否全面、完整。

  采用迭代思维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传统企业推出一项产品,从调研到产品上市,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而且流程非常复杂;而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都具备迅速更迭的特性:不断试错,不断更新。

  所谓“迭代”,就是不断更替。企业只有具备迭代思维,新产品的调研、测试均在“粉丝”中进行,以“粉丝”的关注度带动企业产品和营销实现快速迭代,如此,企业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速度。而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用户思维。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在过去采用粗放管理的公司慢慢引入绩效考核,希望能够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层次。但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存在思维上的误区,比如,有些初次引入绩效管理的企业,在前期制定绩效管理办法时,就希望能够一步到位,完全忽视了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甚至有不少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受挫后,转而寄希望于向咨询公司寻求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可悲的是,具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企业不在少数。

  运用迭代思维,这对于那些希望引入或重新设计绩效管理方案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必须放下追求完美的过高期望,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搭建起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然后将方案在企业内试行。

  还应注意,绩效考核的重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战略目标的改变、企业经营方向的调整而发生改变。因此,企业需要及时了解自身发展动态、战略目标的变化,掌握随之而来的绩效方案漏洞,然后根据需要,将绩效考核体系不断优化,逐步完善。

  迭代思维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快”。这一特征可充分用于绩效管理的反馈环节。在绩效管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各级管理者在绩效反馈面前大多采取回避态度,对绩效反馈避而不谈,考评结束后,考评结果常被束之高阁,使之沦为一场无意义的填表游戏。

  难道真的可以直接忽视绩效反馈环节或能拖就拖?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绩效考评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员工的心情都不会平静,许多员工会因为担心考评结果于己不利而忐忑不安,在没有得到明确答案之前,员工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因此,在绩效考评结束后,管理者一定要及时做好反馈面谈准备,尽快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员工,让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从绩效考评带来的震荡中平静下来,让绩效考评起到促进而非破坏性的作用。

  文/欧海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