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完美转身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张子欣 学以致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1 09:07
“你好!”身材瘦削的张子欣走了进来,双手递过名片。我被他讲究品味、优雅低调藏青色西服和淡黄色缀花领带所吸引,当然,还有他标准的国语。
“你很年轻。”
“不,你可能没注意到。”张子欣指了指两鬓的微白,爽朗地笑了。在接下来的交谈里,你无法不震惊于他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英国剑桥大学资讯科技博士出身,曾经希望做一个研究纯学术的学者,但学以致用的性格,让他于1993年加入了麦肯锡。7年里,他升为全球合伙人,活跃在亚洲金融咨询行业。但张子欣的机缘还是在祖国。1997年作为麦肯锡平安咨询项目的首席顾问师,张子欣与平安结缘。他在金融企业建设上卓越的造诣打动了平安,在董事长马明哲盛邀下,2000年初加入平安。4年后,经过艰辛的全方位革新,张子欣以平安集团总经理的身份和整个平安管理团队一起成功引导平安整体上市,实现了平安建设世界一流金融集团的里程碑一步。
“金控”仍是最好的一种模式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内保险企业各自调整战略,已黯然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截至2010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期间,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人民币46.17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89.6%,截至2010年3月31日,集团总资产规模达到人民币9,954.82亿元,比2009年年底增长6.4%,权益总额达人民币965.45亿元。
“国内保险市场的潜力依然非常巨大,平安集团的金融控股模式,整体上市、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交叉销售的格局,仍是最好的一种模式。”张子欣微笑着告诉记者。
好事多磨,这句话用在“平深恋”上特别合适。去年,平安收购深发展股份的原定交易截止日为4月30日,由于当时未收到监管部门的批复,已经延期一次的“平深恋”不得不将“婚期”再度推迟至6月28日,这桩金融并购大案似乎迷雾重重,但张子欣对此充满信心:“应该对这笔交易有信心和耐心,平安收购深发展,走金融控股模式,无论是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是对现有的监管体系来说,都是可行的,也是有利的。”
平安作为国内主要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也是在去年无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点影响。但他们一直都在坚持,在竞争中求生存、创新中求发展。张子欣表示,平安拥有非常年轻的客户群,这是中国市场给我们的机会。平安的客户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近几年新生客户来看,有将近80%都是在40岁以下,他们收入未来一定会持续的增长,而且资产跟财富,相当长的时间,未来20年会不断累积,对金融产品的服务也会有庞大的需求。
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伴随客户一起成长。张子欣相信这个模式本身、非常符合中国目前发展的时机,长期也是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他也坚信这个综合模式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做中国金融建筑师
作为平安的首席顾问师,张子欣领导了整个平安寿险、产险、证券、投资、人事、内控、电脑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以及平安集团十年成长策略、组织架构与核心流程的重新设计。
加入平安后,作为公司高管,在面对当时利差损的困扰时,果断制定了业务重组及新业务发展计划;在平安一系列的如引用国际化标准、实施业务重组以提升利润率、引进战略投资者、海外成功上市等革新举措方面付出了很多心力。平安集团上市仅一年即以超过100亿美元的市值成功跨入国际大型金融保险企业的行列。
从麦肯锡到平安,张子欣从顾问的角色转为决策者,致力于让平安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国际化。身为海归,他始终是强调利用“国际化标准,本地化优势”,引领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总的来说,麦肯锡给了我一种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理念和思考方法,而转投平安,则让我有了一个应用的机会。
在我看来,平安是经营最为国际化的国内金融机构,投身其中,我不仅让国外所学有用武之地,而且能为中资金融企业的发展壮大尽一臂之力。”张子欣对此异常坚定。
10多年前,当时平安人寿对其部分寿险产品提供了5%-9%的保证收益率,此后,随着市场利率走低,投资收益率无法覆盖保证收益率,形成了巨额利差损。中国平安也为这部分高利率保单付出不小的代价。
张子欣表示,在PE方面,平安有相当数量的项目正在退出和安排退出,“这些项目一般在进入3-5年后,开始安排退出。但是在产品安排上,不断会有新产品承接,后面也有新资金继续进入,如果有客户的资金退出原有项目,但仍希望继续投入,我们也有新产品来承接。”
国内的金融业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改制改革的需求特别迫切。存在一些困难是必然的,只需要好好把改制改革做到位,相信困难很快会迎刃而解。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市场,都有一个学习与尝试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把西方的东西引进东方,而是把一种全球化了的理念与规范、一种全球化的作业模式一步一步在中国深化、生根。
收获麦肯锡
“曾为麦肯锡全球600个合伙人之一,1993-2000年全面负责亚洲区事务,剑桥大学资讯工程最高荣誉学士学位和科技博士学位”,不经意间扫视到这一行,特别地惹眼。
1993年年中,麦肯锡引起了处于观望中的张子欣的兴趣,已是博士后的张子欣和生命中的另一半幸福地筑起了围城。
“选择麦肯锡的好处是,学术研究和纯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平衡点。做咨询,为客户做诊断,有理论、有定量分析,也没有完全脱离系统性的思考。”
张子欣在麦肯锡一呆就是7年,足迹遍及2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金融机构到家族企业,都留下了这位客卿忙碌的身影,数十个已披露的案例可看作张不断成功的注脚。谈到最大的收获——
“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张子欣一脸的满足。
“身为专业管理者,我应该向谁负责、如何做决策、怎么带领我的团队……麦肯锡给我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还有经验的累积,这样有助我思考得更快。”
作为一家以追求卓越为典范的公司,麦肯锡团队精神的味道很浓,属全球600个合伙人共有,这很合张子欣的脾胃。张子欣说,“麦肯锡的成功在于,不光考虑当地的特色,更要有全球化眼光,把握跨国企业的成功要素。”
新的起点 完美转身
1993年底,带着全球化视角,张子欣回到了亚洲,“这是一个新起点。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市场,都是渐进的过程。但基本的信念不变:引进全球化作业模式。”
“平安蛮有特色的。”对于麦肯锡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金融企业客户,张子欣评价很高,90年代中期,国内金融业能否接受国外的咨询方法,对此,麦肯锡心存疑虑。“如果他们没有准备好,我们也没有深入了解,效果不一定最好。直到1996年底,通过台湾客户介绍,认识了平安。一接触,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可以了,无需再等。这是平安最大的特色:不足10年的历史,已走过了那么长的路。”
当时的平安高速发展,未来要保持这种势头,面对更多新锐的加入,很难;要处理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包括整个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作业流程的调整;同时进入新领域,需要新模式去适应,要有新产品出来。雄心勃勃的平安,处在转折点。
“平安发展得不错,但同时也碰到很多问题。到底怎么回事?自己想不明白,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后来突然发现有桥,付点过桥费过去,还是要安全些。”张子欣说,“开始只做初步诊断,4个星期就提出了方案,从投资管理的主要政策、组织到操作改进,尽管很多东西没有验证。”
改变过程启动了,比预计提早4个月,平安管理层的决心和效率出乎意料之外,“没想到,”张子欣连声惊讶。他很清楚,平安绝对不是小机构,当时已有十几万人。
张子欣做顾问的3年间,麦肯锡为平安培养了一批人才,与张一起工作的平安员工有100多名,很多都已成为管理骨干,在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力邀下,张子欣也来到了平安。
“在麦肯锡7年,自己做得比较满意。为顾问生涯划上一个句号,是时候了。”对于角色的转变,张子欣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以前做咨询,要说服客户;现在自己做,要决策。我相信当现在已经到了机遇最多的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创业时代,也是我们最能大展身手、有所贡献的时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