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预期成幕后推手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三大预期 幕后
  • 发布时间:2010-05-11 09:23
  4月22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900亿元三年期央票,是4月8日重启发行三年期央票150亿元的6倍。至此,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数量型工具已经全部出齐,唯独还没有运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两个价格型工具。为此,人民币升值犹如一支在弦的“利箭”已不得不发。

  那么,到底背后有哪些因素促使我们不得不动用这一令人“色变”的价格型工具呢?

  依照经济学原理,绝对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走势。对人民币币值影响最大的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劳动生产率在各行业差异很大,难以统一。方便起见,一般以人均GDP代替劳动生产率。因为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变化幅度很小,于是GDP增长率等同于人均GDP增长率。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与外部压力,使得人民币升值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2001-2007年,中国GDP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0.7%,累计增长84.0%,而同期美国年均增长2.6%,累计增长16.6%;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和11.7%,同期美国GDP增长率均为2.6%;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美国,这是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根本原因。

  从2010年前3个月的中国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经济开局良好,2010年GDP有望实现9.0%以上较快增长,从而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未来10年受城市化和消费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将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与此同时,2010年美国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尚待巩固,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比较低,预计在2%-3%之间,未来10年美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预计在2%左右,大大低于中国,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均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毕竟幅度非常有限,但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可能是无限的。如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3年人民币升值21%,同期上证指数最大涨幅超过500%。因此,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投资机遇是吸引热钱流入的根本原因。

  2009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4万亿美元,比2008年底增加4857亿美元,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19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00亿美元,难以说明来源的异常资金约2000亿美元,而2008年为-343亿美元,2007年为929亿美元。2009年除去1月-792亿美元、2月-120亿美元和12月-202亿美元外,其余9个月难以说明来源的异常资金高达2788亿美元,是异常资金流入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

  异常资金大量流入与近期中国资产价格暴涨有很大关系。2009年5月至今,中国商品房价格暴涨,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达到80%-100%,2009年5月到7月底3个月,中国股市暴涨40%。

  通胀压力进一步抬升

  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通货膨胀成为了助推人民币升值的又一重要力量。

  “目前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部分农产品、资源、原材料价格领域上,这与需求上升有关系,另外,加上货币超发和流动性的助推,部分产品价格涨得较高。”社科院金融所曹红辉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警示,尽管3月CPI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为2.4%,但是如果不及时收紧货币,原材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会推高通胀预期,传导至CPI上,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事实上,自2010年1 月以来,PPI便超越CPI,3月,PPI继续高歌猛涨,继续第二次超越CPI。“这些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传导给消费品市场,从而将推高CPI。”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解学成说。“在PPI 上涨的初期,传导率往往相对较高,企业仍然延续以往的生产经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多数反应到最终产品上,从而直接推动CPI 上涨。”

  第一创业分析师李怀军预测,4月CPI同比将上涨2.6%,PPI同比上涨6.9%。就4月工业品出厂价而言,根据统计局的数据,统计的品种几乎全都上涨,其中钢材价格的涨幅较大。

  CPI与PPI同为最重要的两个物价指数,作为宏观经济走势的滞后指标。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达到11.9%,应是此轮经济周期的高点,因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物价指数上涨的压力仍会较大。

  “通货膨胀可能已经是没有办法避免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它什么时候会进入到一个比较严重的阶段?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会持续多长时间?”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王一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自从2009年大幅度增加信贷以来,流动性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不管是资产的价格,房地产的价格,大宗商品的价格,劳动力的价格,以及蔬菜的价格都在大幅度上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CPI要独善其身,几乎是不可能的。光靠人工筑堤来防住CPI大幅度上升,恐怕最终是要失败的。”

  在历史上,大幅度的货币增长和信贷增长,曾经不只一次导致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在实体经济大体每年只增长10%左右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增速每年保持20%多的增长,甚至将近30%的增长,这时多的货币出来,它一定要找出路。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新增信贷放出近10万亿元,创出历史纪录,进入2008年,政府仍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计划放出7.5万亿元,大量流动性放出。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M2与GDP之比接近200%,流动性之宽裕位居全球之首。

  外部压力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没放弃迫使让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努力。

  1月29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要求人民币升值。时隔一个多月,3月12日,奥巴马发表演讲,再次呼吁中国依市场需求调整人民币汇率。

  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外,美国财长盖特纳、IMF总裁卡恩等也纷纷“剑指”中国人民币会汇率问题。美国130名众议员联名抗议中国“操纵汇率”,14位参议员直接提议人民币升值。美国财政部表示会在4月15日通过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调查结论,至此,这场新一轮的中美汇率之战被推上了“顶峰”。

  正当国内外都在热议中美争议人民币汇率的最终调查结果之时,突现“峰回路转”。4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宣布,美国政府将推迟原定于4月15日发布的一份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情况报告。同时,中国商务部也在多个场合对美国商界释放善意。中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关系逐步趋于“缓和”。

  追溯人民币汇率博弈的历史,特别是2003年以来至今的历程,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势不可挡。与此同时,阻止这一进程的力量也愈挫愈奋,有时表现得比中国自己还要着急。

  2003年,正值中国新一届政府上任之际,国际上出现对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中国整体国力的快速增强的某些担忧。在此背景下,有关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也随之升温。人民币汇率问题一时间成为外国政要来华访问时必谈的话题。

  这一年的2月,在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的日美《广场协议》,让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从此点燃了一场长达数年的人民币汇率博弈。实际上,美国屡次三番涨红了脸般的逼迫人民币升值,背后却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和美国国内的高失业率,令很多美国人对中国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引起了忧虑。一方面,美国人担心中国突然减持美国国债,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会使美对中国金融依赖加深。于是让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成为美打击中国的法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紧咬人民币汇率,逼迫人民币升值,打压人民币,维护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是美国的必然选择。

  而在盖特纳访华当天,人民币兑美元大涨。市场普遍预计,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未随着中美会谈而减轻,而是两国之间已经达成某种共识,人民币升值或者进行汇改已为时不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