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把三国人物剖开给你看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高希希,三国,人物,剖开
  • 发布时间:2010-05-11 13:22
  《小康》:新版《三国》一出场就是曹操刺董,黄巾起义被舍掉了,为何有这样的考虑?

  高希希: 黄巾起义是我们意识形态里无法说清的一段。你说这农民起义是对还是错?而且这段内容也有点儿乱。我认为一部好的剧,要有一个精神灵魂,就是剧作的灵魂。因此我们要让故事更加精炼更好看,不能让它散掉。

  《小康》:除了“舍掉”一些情节,新版《三国》也有不少地方做了加法。

  高希希:的确。比如 “三顾茅庐”那场,新《三国》中张飞就真的放了一把火。因为他这个人物的性格一定会做这个。还有白门楼这场戏,陈宫是个重要人物。《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就是他骂曹操,曹操不忍心,最后还是杀了他。但是《三国志》里对陈宫却有更详尽的描述,我们就引入了一些《三国志》中的情节。

  《小康》:新《三国》中还设计了司马懿的侍妾这个角色?

  高希希:曹操对司马懿从没有放心过。时刻想用,时刻想杀。处于这个境地的司马懿,怎么展开他的内心戏呢?他得有个说话的伴儿。

  《小康》: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有 “忠奸好坏”的评判模式,但你们打破了“轻曹重刘”的惯例。

  高希希:人们一直觉得曹操是奸臣,但是他关于国家统一的理念,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清醒,你不能轻易否定。包括他的诗歌,《短行歌》里的大情怀--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般王者很难写出。再看曹操的遗嘱--世子妻妾,愿意改嫁可以;不愿改嫁,好生对待,但不要出头露面。所有事情他都安排得很细,这也更能看出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

  而且,古时的人没有现代人这么狡猾,那时的人很坦诚,说好我俩决斗,明年此时此刻,武当山脚下,不见不散,真的有人跋山涉水等在那里。意念和理念在当时,是重于一切的,一旦有人反那种理念,是不容的。所以,古时人的善恶标准和现在是不同的,不能用现代忠奸善恶的标准简单地给曹操定性。

  但是,我们说的打破 “轻曹重刘”也并非是要为曹操平反,如果是平反,就带有很多主观的东西,我们只是把这个人物剖开给你,是忠是奸,你自己看。

  《小康》:历史上对诸葛亮是只褒不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们如何做到相对客观?

  高希希:在诸葛亮的政治见解上,我们对他有一些客观的质疑,他一直遵循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理念,但忽略劳民伤财这一事实。他六出祁山未得一寸土地,却使得蜀国元气大伤。所有东西我都呈现,怎么评判,观众自己来。

  另外,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关系上,我认为他俩是有些惺惺相惜的,既爱又斗,都为对方的才华折服。另外,司马懿还有一个政治理念在那儿,曹家一直虎视眈眈地面对他,对司马懿来说,灭掉诸葛亮之时,也就是他自己的灭亡之时,所以我们觉得空城计,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展示这两个人最微妙政治情感的环节。因此空城计中,司马懿只逼不灭,静观其变。当诸葛亮从城门楼上走下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场戏,他哭了,他觉得司马懿是他的知音。

  《小康》:三国故事中有许多战役,为什么会选择官渡、赤壁、火烧夷陵重点表现?另外,这三大战役前后的几十场小规模战争也在剧中无一遗漏,出于何种考虑?

  高希希:每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印象最深的都是其中赫赫有名的战役,所以我会在作品中把这些战争全无保留呈现出来。官渡、赤壁、火烧夷陵为何重点表现?因为它们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传接启承的作用。

  《小康》:作为一个导演,你的风格非常多变,面对不同类型的剧本,你在选择时有没有统一的准则?

  高希希:人物理念一定要和我理解的世界观相同。“文革”时,我父亲出身不好,因此母亲被告知要与父亲离婚,脱离关系。有天,母亲带我在江西宾馆的楼下站着。她说:“一会爸爸就过来,但你千万不能叫他,这样对他不好。”可当爸爸真的出现时,我一下就喊出来,母亲马上把我捂住,可我还是把头拧过来,就是要看爸爸。后来我才知道,就是那个瞬间,我母亲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天塌下,也不离婚。

  这些过往经历、母亲对我的影响,都造就了我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无论我拍什么题材,都要渗透出一个意向--善是一种武器,一种力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