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上的食品安全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产业链 食品安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4 10:36
10年后,联合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联合国不再对华进行粮食援助,理由是,中国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果。中国人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真的可以松口气了吗?
中国粮油学会会长王瑞元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保证粮食安全,不仅是从粮食产量和数量上,还要强调质量。近年来先后爆出的三聚氰胺事件、梨浓缩汁农残超标出口遭拒事件,以及地沟油风波,都暴露出了食品产业链中的软肋。在未来的城市生活中,能否找到一种安全的解决方案,让超市和餐桌上的食品都可以放心食用?
粮食产业正处于“尴尬期”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认为,粮食产业正处于两种体制交替的“尴尬期”,其尴尬就在于,一个完备的粮食产业链尚未形成。
另外一种尴尬,来自于外国企业对中国传统粮食产业的冲击。
从2008 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
比如,隶属美国ADM 公司和新加坡WILMAR 集团的益海嘉里集团,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几乎占据垄断地位,占中国市场份额的60%至70%。这个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和并购粮食加工企业。
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
据仲大军研究,现在中国每年有3%~4%的粮食依靠进口,“这个数字并不高,但是我们要看到很多产品已经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比如豆油、饲料等等,这是危险的。”
鉴于此,他认为大型国企应当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 的作用。“现在粮食生产和销售走的是市场化路线,但是国家一定要对此有一个基本调控,担负这个任务的,就是粮食行业的大型国企。”
仲大军说,这些企业为国家定期收购粮食,就是一个“缓冲带” --- 他们不需要把所有的粮食放在自己手里,只要控制粮油产量的5%,就足以成为有效的砝码。
“全产业链”构想
在粮食数量安全和食品品质安全方面,国家在政策层面已作出不少努力,但担忧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并未消失。
“粮食在生产时很少出现质量问题,多数问题出在储存上。个人仓库没有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很多时候粮食在储存时就被大量浪费,一些陈粮也流入城市。这些粮食品质不足,有些还是有害的。” 王瑞元说。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给出的解答则是,整体的农业、食品产业链的稳定性、协调性还不够。
他说,现在食品企业有几十万家,营业额上百万的不超过10%,或者更少,如此参差不齐的规模使得这个产业链很难管理。而把这个行业变得很可靠,需要一个过程,这跟中国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提高和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只有走过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解决食品质量问题。
自从宁高宁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全产业链” 就成为食品行业内的热门关键词之一。
到底什么是全产业链?按中粮的说法全产业链不仅覆盖种植养殖、运输、仓储、生产、加工、分装和销售这七大环节,而且在各产业链、七大环节之间都存在资源共享、融会贯通。
通过控制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包括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养殖与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多个环节,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仲大军评价说,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无疑是最有益于粮食数量和质量控制的。但他也坦言,这个宏大构想需要一个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案。
一粒米的旅程
这种“从田间到餐桌” 的全产业链究竟如何运作?
以中粮旗下东海粮油生产的福临门米为例,每一粒米都要经过卫生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6道检验,全部合格后才能送上消费者的餐桌。
在种植环节,食品种植基地的土壤每年都会进行化验,了解其农药残留和酸碱平衡度。
原粮成熟后,通过东海粮油的专用码头和原粮的专用设备及输送线路,直接进入筒仓储存,整个收获过程中,原粮和地面没有任何接触,最大限度减少了收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危害。
在储存环节,所有食品都要堆放在离地15厘米、离墙45厘米的塑料垫板上,禁止包装直接与地面接触。
加工方面就更加讲究。原料米首先要经过筛选、风选、去石、磁选等清理工序,去除杂质,然后进行稻壳、谷粒和糙米的分离,并按精度标准去皮。此后,还要经过筛分和长度分级,严格地将碎米分离。然后经过色选工序,将影响卫生品质和食用品质的黄粒米、白垩粒及不完善粒等剔除。
最后一步是运输,出库产品全部录入公司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单据上显示运输车辆的牌号、品种、吨位、到货时间。散装产品要采用专用罐车,并进行铅封,以便实现全程可追溯。
经过如此繁琐的程序,这粒米才最终到达餐桌。
整个全产业链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的目标。
在中粮“悦活” 蔬果汁的包装上,清楚地写着:“产地限定、无添加、产品信息全程可追溯”。比如“悦活” 番茄汁的原料,来自中粮新疆乌苏自有农场。从种子开始,包括土壤条件、种植过程、收割、加工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流程。
而中粮的“中茶茶叶”,位于产业链最前端的农户、茶园有专门的文字、图像档案,并设立专门代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都会加入相应的代码,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上下游共担风险
仲大军的一个观点是,粮食种植龙头的缺位导致在与国际大资本的贸易中话语权缺失--- 很多大企业不进入粮食产业上游,不进入生产领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下游的销售。
“销售中利润最高,风险最低;生产中利润最低,风险最高。但是,如果没有大企业进入生产领域,把上游带起来,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都非常不利。” 他说。
中粮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是:让农民与公司结盟,上下游共担风险,才能促进粮食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
而宁高宁也谈到,全产业链七大环节中最关键的是位于产业链源头的种植、养殖环节,源头如果出问题,后续环节做得再好也于事无补。
在宁夏石嘴山,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中粮租下荒置土地种植番茄,付给农民租金。在这里,全产业链将市场机制反馈到田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民变成现代产业工人,并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把现代化生产技术与农村结合起来,指导农民种多少,种什么,怎么种。
其实,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中仍需面临风险和挑战。“我们可以做到很长的产业链,从小麦做到面粉,面粉做到面包、面条,规划得很好,但是产业链中的管理风险会有很多,食品安全就是核心问题,很多企业因为一次食品安全的问题就毁掉了。” 宁高宁曾这样说。
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与居民生活最接近的食品安全,是城市美好生活保障的基础,“无论从社会责任,还是从对生命的尊重、从企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来讲,中粮都要坚决把食品安全做好,坚决做安全营养健康食品,这是其他所有目标的基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