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与革命”时代背景出发总结一战教训和魏玛悲剧

  • 来源:当代世界
  • 关键字:一战,魏玛悲剧
  • 发布时间:2014-10-16 12:40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总结一战的教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以得出准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总结一战教训要从时代背景的高度出发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决定吞并塞尔维亚。俄、法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之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战争很快超出欧洲范围,并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一战持续四年零三个月,参战国达三十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战死军人达900万,2000多万人受伤。战争期间平民伤亡达1000万人。

  总结一战教训要从时代背景出发。一战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引发的。因此,帝国主义是一战爆发的根源。大战期间,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理论。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主义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相继爆发苏维埃革命,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列宁将这一时代的特征归结为“战争与革命”。

  一战结束使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即“维也纳体系”)再也无法维系下去了。战争使帝国主义各大国的力量对比和组合发生重大变化。德、奥、俄帝国没落,英、法实力被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增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新的基础上展开。因此,总结一战教训,不能仅从德国一国的政治和经济出发,而要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角度出发。

  “凡尔赛体系”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1919年1月18日,一战战胜国召开大国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会上通过的《凡尔赛和约》则是各大国经过争斗达成分赃妥协的产物。各大国都有各自的打算与计划:美国作为新兴大国先声夺人,提出所谓的“寻求世界和平的计划”,以作出有利于美国实施霸权的安排,但遭到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拒绝;法国主张肢解德国,以确立其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英国反对肢解德国,制止法国在欧洲称霸;意大利试图独霸亚得里亚海;日本企图乘机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各大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斗。关于德国疆界问题,法国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鲁尔工业区,并要求以莱茵河为法德边界,在莱茵河左岸建立一个依附法国的莱茵共和国。英美坚决反对。在美英强大压力下,法国作出妥协。

  关于赔款问题。“巴黎和会”设置的专门委员会提出赔款总额为4800亿金马克。法国要求8000亿金马克。英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提出赔款数为2280亿金马克。在赔款分配方面,法国提出赔款的58%归它所有。由于达不成一致意见,最后提交赔款委员会研究决定。

  关于苏俄问题。“巴黎和会”讨论了武装干涉苏俄问题,决定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并决定由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组成“隔离地带”,防止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会议还多次讨论和策划武装干涉苏维埃共和国问题。

  关于中国山东问题。日本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交给日本。英法美同意日本的要求,并写入《凡尔赛和约》。

  经过几个月的争吵,战胜国最终达成妥协,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包括重新确定德国边界,德国因此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瓜分德国的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协约国要在1924年5月1日前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但应先支付200亿金马克。

  这就是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苏维埃共和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

  美日争斗的华盛顿会议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能达到其预想的目标,于是就另寻出路,把目标放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取得了德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权益,极大地威胁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21年11月12日,美国邀集英、日、中、法、意、比、荷、葡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美国居主导地位,美、英、日在会上进行讨价还价。经过近三个月的争斗与妥协,华盛顿会议于1922年2月6日闭幕。此次会议缔结了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协定》,美、英、法、日对远东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分割的《四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和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等决议案。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取消《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的条款以及要日本放弃“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由于美日矛盾激化,美国支持中国政府的上述要求。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撤出山东,归还胶济铁路,但中国要以铁路产值偿还日本。九国共同签署的《九国公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恢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统治的地位。

  希特勒血腥暴力上台

  1923年年初,法国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地区,称为“鲁尔危机”。“鲁尔危机”给已十分脆弱的德国战后经济带来十分沉重的打击。德国出现疯狂的通货膨胀,引发了社会动荡。“鲁尔危机”严重打击了矛盾重重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各种反动势力乘机进行蛊惑煽动。1923年11月6-9日,希特勒带领冲锋队员,在慕尼黑发动武装暴动。暴动被镇压后,希特勒被捕入狱,判刑五年,但八个月后被释放。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改变了几天之前绝不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誓言,任命纳粹首领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希特勒和纳粹党治下的德国被称之为“第三帝国”。希特勒上台之初,在国会和内阁中,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占有多数,纳粹党处于少数地位。于是纳粹党在当年2月27日,阴谋策划“国会纵火案”,希特勒宣布全国实行紧急状态,取消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并宣布取缔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解散纳粹党之外的一切政党,包括曾支持希特勒上台的中央党。1934年夏,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宣布自己为“第三帝国”的元首。纳粹政权在德国各地建造集中营,由冲锋队、党卫军和盖世太保(秘密警察)组成恐怖网,并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希特勒上台,德国淹没在恐怖血泊之中。“第三帝国”的目标是征服欧洲和世界,进行扩军和重新武装。英法为了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于1938年9月29-30日同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纳粹德国对外侵略的气焰。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魏玛悲剧及其文化遗产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是1918年德国左翼“十一月革命”的产物。在德国历史上,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史称第一帝国。1806年,拿破仑迫使奥地利皇帝放弃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史称第二帝国。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战败投降之际,国内爆发了一场革命,帝制被推翻。

  1918年11月9日,魏玛共和国由社会民主党的沙伊德曼宣布正式成立。到1933年1月纳粹上台,共和国终结,共存在十四年零三个月。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艾伯特曾一度担任魏玛共和国总统。魏玛共和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奠基时期(1918年11月至1919年7月);第二阶段为持续纷乱时期(1919年8月至1923年12月);第三阶段为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黄金时期(1923年12月至1929年10月);第四阶段为终结的开端(1929年10月至1932年5月);第五阶段为共和国走向终结(1932年6月至1933年1月)。

  产生魏玛悲剧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魏玛共和国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它承担着旧帝国遗留下来的沉疴痼疾,同时又受到革命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冲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新生的共和体制处于脆弱与动荡之中。

  第二,左派犯了幼稚病。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德国左翼没有对形势作出准确估计,贸然发动苏维埃式的革命。1918年12月,德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德共成立后,特别是在魏玛共和国建立初期,力量发展很快。到20世纪20年代,德共已拥有30万党员。但德共过于相信议会多数,过早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目标,同时没有注意做深入的群众工作和在武装力量人员中的工作,而热衷于“飞行集会”和街头鼓动宣传,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第三,左翼力量的分裂。德国社会民主党(社民党)在一战爆发后,奉行沙文主义政策,导致党内分裂。魏玛共和国时期,社民党排斥德共,同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社民党反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因而也害怕德共搞苏维埃式革命。社民党内部也四分五裂,争权夺利。而德共也没有同社民党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反动势力的意图,反而指责社民党为“社会法西斯”。两个左翼党相互攻击,相互斗争。这就使反动势力有机可乘,联合起来对付左翼力量。

  第四,外部因素。一是《凡尔赛和约》。被列宁称为“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使战败的德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堪重负,造成战后德国国穷民困。巨额赔款重担压在德国身上,最直接遭殃的是老百姓。这就给纳粹党煽动民众以口实,并以此迷惑民众,扩展其法西斯势力。二是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是一场空前的世界性大危机。一战结束后至危机爆发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在生产领域广泛使用新技术,使汽车、电气、化工、人造纤维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德国也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工商企业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进行合并,同时推行“产业合理化”,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德国历史上最大的几家企业都建立于魏玛共和国时期。一战之后,大英帝国衰落,美国经济前所未有地增长,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但是繁荣背后却隐藏着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购买力跟不上生产发展导致产能过剩。工业部门开工不足,大批工人失业。同时,金融投机活动猖獗,导致货币与信贷危机。美国首当其冲,陷入严重危机。依赖美国资金的德国企业随之陷入困境,数以千计的企业倒闭,数百万工人失业,国民生产总值下降40%,德国脆弱的经济基础陷入崩溃的边缘。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罢工和游行示威此起彼伏。德国纳粹党借机进行煽动,开始扩军备战,对内暴力镇压左翼及和平人士,对外发动侵略。

  魏玛共和国是战争、革命和民主共和的综合产物,魏玛的理想与文化包含新与旧两个方面。在政治上,魏玛是矛盾、混乱和动荡的代名词。在文化上,却对德意志民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魏玛共和国采用黑红黄三色国旗,这是德国1848年革命时期的旗帜。黑色代表过去,红色代表革命,黄色代表光明的前景。“魏玛共和国”时期,虽然充满混乱和动荡,但德国却产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家、科学家、画家、诗人、剧作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作曲家和建筑师。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过去一百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又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潮流。世之潮流,浩浩荡荡,这不是某些个人或政治集团所能阻挡的,这是世界多极化、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结果。当然,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都没有解决,但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仍在发展与增强。从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之后,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近几年来又提出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思维。

  研究历史,总结一战的教训,联系现实,拿现实同历史事件和人物作比喻是可以的,但必须十分谨慎和小心。要实事求是,不要牵强附会。要弄清楚时代背景的不同。2014年不是1914年,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兴唐/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