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六大机制推进驻村帮扶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广西,农村
  • 发布时间:2014-11-03 09: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社会扶贫工作意见》,提出了“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定点扶贫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全区共落实定点扶贫帮扶单位7677个,所有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有3个以上区直或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

  201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需要,在派出队员驻村帮扶的基础上,选派了第一批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三年多来,全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定点扶贫工作队员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组成的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谋发展、帮民富,促进了农村科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3年,共协助引进项目2.6万个,引进资金47.6亿多元,培育特色产业1.2万个,带动农户81.6万户,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2.1万场次,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纠纷6.2万起,使全区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12万减至634万。

  自2014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决定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工作队、定点扶贫工作队等四支力量,整合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统一选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整合后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既肩负“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任务,又肩负新农村建设和深化农村改革指导任务,还肩负扶贫攻坚任务。

  截至7月18日,全区已组成111个工作队和1127个工作分队,共选派33878名干部进驻14353个行政村担任“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队员,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全覆盖。自治区通过不断探索建立“六大机制”,有力地助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第一,建立长效选派机制。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把选派干部驻村帮扶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坚持重点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热爱农村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注重把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和派驻村实际相结合,综合考虑工作队员的政策水平、专业技能,优先选派各级后备干部,特别是选派懂农业、懂科技、懂规划、懂经济的干部。派驻县(市、区)工作队队长主要从45岁以下的厅级和正处级后备年轻干部中选派,派驻乡(镇)工作分队队长主要从40岁以下的副处级和正科级后备年轻干部中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从年龄45周岁以下科级或科级后备干部中选派,工作队员优先从近几年来进入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派。同时,逐步提高从中区直单位部门选派的比例,目前中区直单位选派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占全区“第一书记”选派的11.17%。

  为了选好人、选准人,许多地方把选派第一书记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采取了公开选拔、“公推差选”、公开竞岗等形式来产生人选。如防城港通过“公推差选”、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人选。

  第二,构建激励保障机制。自治区明确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在下派之前,对符合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职级晋升规定条件的第一书记,优先予以晋升定级。目前,2012年选派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获得晋升定级有2289人,落实政治待遇达96%。

  为树立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形成到基层去从基层来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自治区还出台政策,大力支持第一书记留在基层任职,目前已有60名第一书记在县、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任职。在驻村期间,由派出单位发给每人每天10元伙食补助费,给予第一书记每月100元通讯费补助,并要求派出单位和各地做好服务提供保障,使他们安心住在基层、踏实工作。自治区财政为驻县区每个工作队每年安排5万元工作经费。

  为配合第一书记做好“三农”工作,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协调中国邮储银行广西区分行,开展金融支农扶小服务行动,助推新一轮扶贫攻坚。“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由各地党委组织部门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在区市县三级开展先进工作队员及先进后盾单位的评比表彰。

  第三,创新督查考勤机制。自治区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严明纪律、严格要求,研究制定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及工作队员管理暂行办法》、《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分细则》,明确规定工作队员(包括工作分队队长)每个月驻村不少于15个工作日,其中,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每个月驻村不少于20个工作日,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驻村期间,所有队员原则上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党组织关系转至派驻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统一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派和管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起工作队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督查等职责,切实加强教育、强化管理、严格考勤,确保工作队员真正安心住在农村,扎根农村,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为督促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牢记使命和履行职责,自治区建立了巡回督查机制,组建两个巡回督导组,组长分别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扶贫办的分管领导担任,从相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采取明查暗访、实地督查、电话抽查和专项督查等形式,定期不定期的对工作队及队员开展工作及在岗情况督促检查,每半年将督导情况向自治区党委报告一次。

  第四,强化培训提升机制。今年初,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与自治区扶贫办联合对新派驻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含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政策、基层党建等内容培训,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周新建为培训班作开班讲话。通过培训,队员能了解和熟悉驻村工作,增强使命感和搞好工作的信心。

  此外,自治区还充分利用两广帮扶平台,积极为驻村帮扶干部开展培训。如2012年组织了200名中区直机关选派的第一书记赴广东学习扶贫工作,2014年计划于8月下旬组织“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111名队长到广东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广东省新一轮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拓宽扶贫开发思路,进一步增强抓好扶贫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为深入总结推广第一书记驻村成绩和经验,自治区扶贫办收集了第一书记工作案例246例,择选121篇汇编成册,编印《全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典型案例汇编》。这些案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创新意识浓,对新队员开展驻村工作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目前已发至全区驻村队员和第一书记手中。

  第五,完善宣传交流机制。自治区坚持把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贯穿始终,及时挖掘驻村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加大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中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组织中央、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基层,加强对干部驻村扶贫开发攻坚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比如,《人民日报》广西分社、人民网广西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广西分网联合开展“广西‘第一书记’扶贫攻坚全纪录”大型系列报道,全面展现了全区“第一书记”扶贫攻坚的足迹与成效。自治区基层办创办了《第一书记》内部刊物,记录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点滴事迹,交流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感悟体会,传达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第一书记的要求和期望,激励第一书记在基层一线扎根沃土、干事创业、锻炼成才。广西电视台制作中国首档乡村公益节目《第一书记》,于每周五周六周一在广西卫视综合频道播出,至今已播放20多期,收到为贫困村、贫困户助学和产业发展的捐款近1600万元。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策划、自治区文化厅制作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以2012年初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3000个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创作背景,采用壮剧独有的音乐元素及流畅、柔美、诗情画意的风格,又融入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新鲜元素,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第一书记们驻村服务基层、为民办事、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展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奋斗、奉献精神和先锋模范形象,也展现了广西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让第一书记的动人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此外,各级组织部、扶贫办还注意重点树立和宣传一批驻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如通过组织各级新闻媒体并运用《第一书记》、《广西组工信息》、《广西组工要情》、《广西基层组织建设动态》等载体,大力宣传广西科学院派驻宁明县明江镇岑岳村“第一书记”戴圣生同志前后十年扎根农村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形成了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导向。

  第六,探索产业发展机制。针对一些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难、农产品形成规模难、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自治区公安厅下派崇左市龙州县的三位第一书记打破常规,联动全县33个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闯市场,联手报项目跑市场找销路,实现信息互通互享互补,走出了一条抱团扶贫的新路子。此外,自治区还积极探索组建“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开拓流通销售市场,整合实现统一品牌运营销售,构建产业化扶贫新格局。

  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龙英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殷云翱,找结点,抓重点,立足改造生态做文章,致力搭建以“桑蚕—云耳—核桃”为主要支撑点的生态农林产业链条,充分利用种桑养蚕和云耳培植的季节性时间差异性,有效避免桑蚕、云耳各自作为单一产业所形成的劳动力季节性闲置的问题,提高了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率,拓宽了农民产业增收的渠道。2013年,他推行小蚕共育,实现单张蚕种养殖产出超过100斤、产值超过2100元的突破,新种核桃20000多株,科学推进核桃产业发展。

  广西银监局派驻河池市金城江区兴洞村的第一书记,抓准当地山多草多的实际,发挥村民擅长养殖山羊的特长,借鉴银行相关融资产品和流程,采取社会人士贡献爱心、村委统一管理资金、农户发展生态养殖、实物回报爱心人士的方式,探索出了“产品打包、分散销售、集中管理、以羊还羊”的融资模式。同时,他联合广西电视台策划制作宣传专题片,“以羊还羊”项目作为《第一书记》第一期首个项目获得了现场39位爱心企业家38.5万元认购资金,邮政储蓄银行额外给予了10万元项目信贷资金扶持,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创业活力和脱贫致富动力。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刘康 谭青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