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庄之殇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庄,古村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3 15:26
在古村落中,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社会连接纽带已经瓦解,“血脉丢失是传统村落破败的主因之一”
一夜成名,并未让山西吕梁市交口县双池乡西庄村摆脱衰败命运。
2003年,西庄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官方材料记载:“西庄民居建筑群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晋西典型的民居建筑群。建筑气势恢弘,富丽堂皇,规模之大,堪称晋西第一。”
是年,当地政府宣称将“具有较高民俗旅游价值,开发前景极其广阔”的西庄纳入重点项目并加以保护。
11年后,西庄已是另一番模样——百年民居因年久失修而坍塌;老旧房屋的建筑构件大量失窃;年轻人陆续离开……曾经的名村变得破败不堪。
西庄衰败
西庄的“过去”与“现在”反差巨大。
西庄民居建筑群是明清时期晋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儒商吴天印、吴天盛两兄弟的豪宅,当地人称其为“吴家大院”。
相关材料记载:吴氏家族从明代末期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西庄故里留下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二进、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窑洞出檐式建筑,共有700余间房屋,随处可见烟囱、墀头、壁挂、影壁、门楣、牌匾、柱础、抱头门墩、窗棂隔扇等雕刻。
1936年3月,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征的毛泽东曾在西庄“麟厚堂”住过3天,当时,毛泽东看到村民们生活饮水十分困难,就给西庄打了一眼井,后来当地百姓将此井称为“幸福泉”。
2003年9月11日,山西省政府公布第一批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西庄名列其中;2012年,西庄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据了解,2003年至今,山西被列入国家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40个,位居全国第一;列入省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241个。入选国家级的中国传统村落有70个,入选省级的传统村落有101个。
成名后的西庄本该受到保护和利用,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
2003年至今,64岁的村民吴守礼一直负责西庄古民居的看护工作。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西庄的古民居都是砖木结构,建筑寿命在百年左右,现在,因年久失修,这些老房子摇摇欲倒。
2014年8月20日,本刊记者在西庄看到的唯有衰败——几乎所有院子里都有坍塌的建筑物;很多房屋屋顶已严重变形;建筑构件因风雨侵蚀而变得脆弱异常……吴守礼告诉本刊记者,西庄近半数的古民居已空置多年,“有人住的房子能得到简单维护,无人住的房子就只能等着塌。”
西庄总人口600多人,七成人姓吴,“现在常住村里的只有200人左右,青壮年陆续离开村庄外出发展,剩下的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吴守礼无奈地说。
“西庄衰败”只是山西传统民居保护危机的一个缩影。官方数据显示:山西192个村镇中发现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遗迹,但保存完整的寥寥无几。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说,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抢救,并对传统街巷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防止传统村落无人化、空心化,迫在眉睫。
吴家大院
站在破败的院子里,64岁的梁雪梅指着一栋二层小楼说,她的家就在那里,“房子是土改时分的,楼上楼下三户人,三个产权。”
院子里虽然住着三户人,但公建却无人维护——木瓦结构的院门已经严重破损,几天前被雨水冲落的木屑和瓦砾散落一地;排水口损毁,无论雨势大小,院子被淹已成必然……“你看,院门都快塌了!自家的房子肯定要维修,但公建谁都不管。”梁雪梅大吐苦水。
吴守礼说,土改时,吴家大院分给了村民,自那以后,公建就一直“没人管,等着塌”。
对文物专家而言,公建损毁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霍耀中说,山西古民居最具价值的就是门头、门户等公建部分,“它们承载着整个村子的传统和文化,一旦损毁,村子的灵魂也随之消失了。”
吴家大院在建造过程中将“德厚清源、福寿安宁”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堂院里。当地盛传:吴家尊儒重教,曾造就一批知诗书,识礼仪的商业精英。“家家都有书房,说明这个宗族曾经注重文化。”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贺大龙说。
然而,时过境迁,今日的吴家后人遭遇尴尬。
“吴氏宗祠”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占地面积525平方米,是西庄标志性建筑。
今天的吴氏宗祠只能用“破落”形容——墙体遍布大小不一的洞;多间房屋屋顶坍塌;略有震动,残存的屋顶就往下滑土;院子内外挤满半人高的荒草……
谈及吴氏宗祠现况,68岁吴连生哀叹连连,“村里穷,一直没维修过。”他说,现在村里住着的人都靠种地为生,“800多亩旱地产出的玉米勉强填饱肚子。”
2011年,吴守礼组织吴氏后裔开会商量吴氏宗祠维修的事情,“无论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还是在村里种地的老年人都说没钱。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等着国家来维修。”
吴氏宗祠的破落被山西文物专家解读为“一种必然”——山西省文物局技术中心主任杨海军说,古代,修建维护宗祠都是自发行为,人们怀着敬畏之情挑选最好的木工和材料来做这件事。现在,利益至上,村民们想,拜神没用,死后进不进宗祠亦无所谓,在古村落里,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
霍耀中则认为,在古村落中,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社会连接纽带已经瓦解,“血脉丢失是传统村落破败的主因之一。”
2011年之后,吴氏后裔再无人提及宗祠维修之事。2014年雨季,风雨飘摇中吴氏宗祠的墙几近解体,吴守礼冒雨在墙边顶了四根柱子,“不支柱子,宗祠就塌了!”
文物贩子
西庄面临的另一个威胁是建筑构件失窃。
2013年8月19日晚,梁雪梅家门楼两侧的石雕柱础失窃,“将门柱顶起,用一摞砖头支撑,再把柱础抽掉。”虽经一番折腾,摇摇欲坠的门楼硬是没有塌掉,窃贼高超的技艺令村里人叹服。
2012年至今,78岁的吴士哲家被小偷光顾两次——2012年6月的一个深夜,一伙窃贼将院门两侧的拴马石盗走;2014年5月9日深夜,窃贼再次光临,目标是院门门楣上的牌匾,所幸由于安装牢固,牌匾未落贼手。“有人将门从外面锁住,我们干着急出不去。”吴士哲说。
梁雪梅和吴士哲都说,近几年,来西庄的陌生人多为文物贩子,“说是来收古董,白天看好东西,老百姓不卖,晚上贼就来了。”
吴守礼回忆:2003年以后,村里出现建筑构件失窃现象,“起初只是零星丢,最近几年,丢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吴守礼说,“现在,石狮子、门匾、上马石、木雕、门楣、柱础等建筑构件几乎已经丢光了。”
吕梁市交口县桃红坡刑警中队队长刘瑞告诉本刊记者,2014年,因建筑构件失窃,西庄村民先后三次报警。刘瑞说,目前3起案件尚未侦破,“案子很难破,村里住的人太少,无人能说清具体案发时间,外围影像无法调取,很难发现犯罪嫌疑人。”
山西文物局一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建筑构件失窃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主要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复修、复建的古院子,另外一个是有钱的囤积者。”
《乔家大院》2006年2月播出后,山西省内即刮起大院复修、复建之风,“榆次老城、榆次常家庄园、平遥古城、太原青龙镇等等大院在复修复建时都曾大量收购老旧建筑构件,而有关部门不制止,不处罚,无形中纵容了这种交易。”前述官员称。
霍耀中曾目睹某位大户囤积者的藏品,他告诉本刊,看了那些藏品有种“血淋淋的感觉”——牌匾几千个;柱础上万个;碾子、磨盘更多,偌大的库房里堆得满满当当。山西一位文物专家则告诉本刊:囤积者的大部分藏品为盗窃赃物,“1000元收的东西,转手卖20000元。”
贺大龙认为,“打击不力”是山西沦为“建筑构件失窃重灾区”的主因,他说:文物部门在给警方查获的建筑构件做鉴定时往往只是“就物说物”,最终,建筑构件多被鉴定为“一般文物”,而这样的鉴定导致的结果是:窃贼仅被治安拘留几天,出来后继续重操旧业。
“速成式的保护就是一种破坏”
2003年至今,对西庄古民居的重视只存在于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间或有“开发、维护、利用”西庄的消息传来,当地政府也一直在说要保护和开发西庄。
吕梁市交口县双池镇纪检书记郭瑞明坦承,当地政府对西庄的关注度不够,究其原因——交口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一煤独大,前几年煤价高,政府主要精力放在煤炭上;对西庄进行全面维修至少需要1亿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当地政府掏这笔钱“很吃力”。
郭瑞民告诉本刊,西庄附近至少有三家露天煤矿,几任交口县委书记都曾想引导这些煤矿的煤老板投资开发西庄,“煤老板普遍认为旅游投入大,回报周期漫长,有风险。”郭瑞民回忆,“尽管县里召集煤老板开过几次现场会,但是,没有一家煤矿愿意投资。”
2014年2月,《山西日报》报道:山西财政将投资500万元,对山西已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村镇进行全面保护和修复,完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认定程序,制订保护修复计划,建立挂牌保护制度。
2014年4月,财政部发布消息: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将统筹整合专项资金,投入100多亿元集中保护传统村落,今年将先启动650个左右村落保护工作。
2014年9月25日,吴守礼告诉本刊记者,当地政府准备维修西庄古民居,“先出资400万元维修毛主席曾住过的麟厚堂。”
其实,对于即将大面积推开的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山西文物专家及官员更多的是担忧。
山西文物局一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从2007年开始,山西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一直采取招投标。现在,这种招投标的缺陷已经显现——为赶工期,中标单位违背传统工艺标准施工。比如,“淋灰”这道程序需要3个月时间,事实上,施工方用机器加工的灰,或直接用其它东西冒充,“对古建筑而言,这种速成式的保护就是一种破坏。”
2014年,国家文物局投资200万元对位于山西芮城县境内的中国现存最早唐代道庙——广仁王庙进行抢修。前述文物官员告诉本刊记者,施工方仅用3个月即把广仁王庙主殿抢修完毕,“最终,唐代殿扣上一个明清风格的屋顶。”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武刚/山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