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上海市民关注哪些风险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上海,食品安全,交通,城市管理
  • 发布时间:2014-11-03 15:30

  生活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对于个人而言,生存仍然是第一位的

  2011年4月,央视曝光了上海胜禄食品有限公司将添加防腐剂、甜蜜素、更改生产日期的馒头运往上海华联和联华等多家超市销售的事件。

  2011年9月27日14时10分,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车辆追尾事故,造成近300人受伤,10号线停运数小时,市民出行受到影响。

  2013年3月,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漂浮大量死猪,引起市民惊忧。

  这是近几年发生在上海的3起严重安全事件,一座拥有2500万人的超大城市,应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意识,随时从容面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

  近期,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了一项针对1500名受访者的专题性调研,对上海市民的风险意识进行评估。调查问卷涉及9种风险清单,被访问者根据未来十年里9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对其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风险分别是:大规模失业、恶性通货膨胀、长时间地铁瘫痪。

  三大社会类别风险交互存在

  该调查问卷涉及的9种风险清单,除上述3项外,还有犯罪猖獗、退休生活无保障、社会动乱、恐怖袭击、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不明传染病(如非典)等6项。

  未来十年里,上述活动或事件哪个发生的可能性最大?被调查者中,有31.4%的人认为大规模失业发生率最高,位居第一;30.3%的人认为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大;长时间地铁瘫痪居第三,占24.9%。

  为什么这三个事件会成为上海市民最担忧的风险?

  负责此次“风险心态”调研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薛亚利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意味着中国的风险与发展的特殊伴生关系。

  他认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中国社会具有压缩性特征,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走完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历程,社会是一种高度的混合压缩状态,因此,就风险而言,也会相应呈现出“压缩性”特征,它的典型表现就是“风险共生”。他还说,在一个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形态混合存在的社会里,风险类型也会是一种混合压缩的存在。

  当前中国的风险包括:传统社会类型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这种风险很难根除),还有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风险,如失业、贫富分化、生产事故、刑事犯罪等(这些风险将长期存在);第三是在现代化晚期也就是所谓的后现代社会才有的新兴风险——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及网络空间扩展等不断地衍生新风险,比如,我国前些年出现的SARS(新型疾病)、近些年遇到的雾霾、金融产品风险乃至恐怖主义等,都属此类,是具有挑战性的风险。

  “总之,中国当前是三大社会类别风险交互存在,而这些风险又渗透进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中国必须树立防范更加复杂多变社会风险情境的意识和能力。”薛亚利说。

  “9种风险清单是根据国外通用的总体风险清单,并根据中国社会特点筛选出来的,涵盖了三大社会类别的多种风险可能。被上海市民列为前三的风险,从众多风险中‘脱颖而出’,说明这些风险更加关涉社会民生的根本。”薛亚利告诉本刊记者。

  而从上海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上海市民的风险意识并不狭隘,他们不但能突破日常风险的感知,而且更关心城市的长远风险,尤其对经济类风险尤其敏感。

  最关注经济类风险

  位列前三的风险中,前两位均为经济类风险。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市民风险的调研来看,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风险。这说明,生活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对于个人而言,如何保证不失业、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是市民最为关注的事情。

  据介绍,此次调查共1501个样本,其中1178个上海户籍样本,另有323个非上海户籍样本。两个群体对于失业和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排序并没有明显区别;但排在第三位的,大多数户籍人口认为应该是“长时间地铁瘫痪”,而非户籍人口则仍然把经济类的风险——退休生活无保障——排在第三位,户籍人口则把该项列为第五位。

  这一差别说明,非户籍人口更关注在上海的长远生存问题。

  但无论怎样,失业、通胀和退休保障都与未来发展紧密相关,出了大问题就可能诱发大风险。因此,城市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该领域风险,努力增加就业机会,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控制物价等。

  交通出行风险防范意识较高

  “长时间地铁瘫痪”的风险位居第三,将近1/4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这个结果令调研人员颇感意外。

  薛亚利分析,这是一个很具体的风险,之所以会令市民担忧,一方面说明上海近些年地铁发展速度很快,地铁长度目前居世界首位,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市民出行已对地铁形成了很大的依赖,市民很难想象没有地铁的日子;另一方面,地铁建设中的意外事故,以及普通市民地铁出行中偶遇的运行故障,无疑令他们对地铁安全产生警惕心理。

  “这种风险在内地中小城市恐怕不会位居前列,而在超大城市,如北京和广州则会被重视。”薛亚利说。

  除了地铁,问卷还提及“在赶时间的情况下,有两轮摩的、黑车和出租车,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

  有73.7%的人会选择安全性最高的出租车,这说明上海市民总体上交通安全意识比较高。但也有超过1/10的人会选择安全性较低的两轮摩的和黑车(14.9%),其中9.2%的人会选择两轮摩的,5.6%的人选择坐黑车。

  “总体来看,对城市的交通出行风险,市民们有较高的防范做法。大多数被访问者会主动选择安全性高的出租车,但依然会有个别人去乘坐安全性较低的摩的和黑车,说明还是有少数市民的交通风险意识薄弱。”薛亚利分析。

  转基因食用油备受关注

  位居风险第四位的是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认为会发生此类事件的人占到了21.2%。

  调查显示,22.5%的市民会“总是担心”食品安全问题,57.7%的市民表示会“经常担心”,28.6%的市民会“有时担心”,这三项占比达九成,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上海市民未来的“心头忧”。

  从过去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不难判断这一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如2011年发生在上海的“毒馒头”事件,小小的馒头竟引发了全体市民的担忧,为了平息事件,市政府不得不向老字号“杏花楼”下达“军令状”,要求后者短时间内生产出质量过硬的“放心馒头”,以稳定市民情绪。

  除了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上海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等新型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尤为关注。

  由于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一直备受争议,难有定论,普通市民更加难以判断,因此在购买食用油时,有80%的被访者是“非常在意”和“比较在意”产品包装上是否有“转基因”的标识,其中“非常在意”的人为24.3%,只有约4.5%的人标识“完全不在意”。

  这说明,上海公众对新型食品可能衍生的风险问题高度关注。

  自掏腰包防风险

  对于可能面临的风险,上海市民是怎样应对的?

  根据调查发现,在乘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时,上海市民自费购买意外保险的比例比较高,34.9%的被访者表示“一直购买”,45%的人表示“有时会买”,“从来不买”的人数不足7%。

  此外,根据被调查者2013年全年购买各类商业保险的情况来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群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为14.9%;收入在2000元至4999元的人群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最高,为24.1%;收入5000元至7999元的人群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最低,只有9.9%;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购买比例也超过了12.5%。总体来看,有超过六成市民愿意自掏腰包购买金额不等的商业保险,但仍有高达38.6%的人表示“不购买”商业保险。

  这组数据表明,上海市民的风险应对方式较为理性,面对风险,除了依靠政府的公共管理之外,个人也能够通过市场手段来加以预防。

  在薛亚利看来,社会风险不可避免,一旦发生风险,首当其冲的一定是个人。因此城市管理者应该正确引导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合力承担风险,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风险承担制度,只有这样,市民在面对风险时才更有保障。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琰/上海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