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扼住饲料企业命运的咽喉?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饲料,鱼粉,养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5 12:51
国庆后,鱼粉价格暴涨,秘鲁超级蒸汽从12000元/吨,上涨至14200-14500元/吨,上涨了2200-2500元/吨,比年初上涨了5000元,几乎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受此影响,10月各饲企纷纷提价。
伴随着鱼粉涨价,相关蛋白原料价格也快速上涨。这种状况给饲企的原料采购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面对并驾驭这些剧烈的变化,正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饲企。作为主要的饲料原料,鱼粉价格走势变化直接折射出未来饲企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小企业。
就我国养殖产业链来讲,风险与利润分布相当不平衡。在“原料—饲料—养殖—流通—食品加工—销售终端”这个链条中,大部分风险都被上游承担,而整个产业所产生的利润则更多被下游所瓜分。从整个养殖产业链来看,饲企仅仅承担了饲料加工这一角色,原料、添加剂、种苗等几乎都控制在别人手中,而大多饲料企业更是难以把控养殖终端。因此,随着养殖集约化的发展,饲企的地位异常被动和尴尬。谁扼住了饲料企业命运的咽喉?
首先是原料无主动权。目前我国饲料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中,大豆80%需要进口,鱼粉70%需要进口,乳清粉则90%以上,国内供应较为充足的有玉米、棉粕、菜粕等。其中,大豆需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而鱼粉市场的主导权则在秘鲁手中。大豆、豆粕、鱼粉、乳清粉这些原料的价格波动剧烈,年度波动甚至能达到50%以上。一年内鱼粉价格能从9000元上涨至14000元,涨幅高达55%。饲料原料占据饲企总成本的70%,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饲料价格。
其次是种苗受制于人。无论亲虾还是种猪。比如美国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南美白对虾亲虾的出口,而夏威夷正是世界著名的生产无特定病原(SPF)亲虾的中心。其中,美国SIS、科纳湾等公司在中国亲虾市场拥有绝对话语权,尤其是SIS在中国的亲虾销量大约为9万对,占中国亲虾进口量的7-8成,可谓一枝独大。
2012美国亲虾出口总值为60亿美元,可见美国人很少养虾,也不用担心由于高密度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就可以创造巨额的财富。
第三是养殖终端不可控。养殖终端尤其是水产风险高度不可控,从水质设施、种苗、动保、饲料、日常管理到天气,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养殖效益,任何饲料企业都难以把控水产养殖风险。
第四是产业链一体化公司的挑战。从种子—粮食—提供种苗—饲料—回收水产、畜禽产品—加工—厨房,无缝地将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整个产业链整合在一起,消灭了各个环节之间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利润。全球前十大企业几乎都是一体化运作模式。国外最成功的当属嘉吉和正大,国内最成功的则是温氏集团。它采取了提供种苗-提供饲料-回收鸡、猪的产业链模式,仅仅只整合了养殖和饲料这两个环节就取得巨大优势。
新希望六和股份联席董事长陈春花就曾说过,农牧企业最大的机会在消费终端,一旦农牧企业产业链延伸到食品消费终端,那么空间将是巨大的。
正是因为食品加工行业丰厚的利润,我们很少看到有终端的食品企业,将产业链向养殖、饲料环节延伸的情况。但是随着养殖集约化的进程,如果食品、原料企业转向饲料延伸,这就相对简单了。比如美国农牧巨头和央企中粮;中粮拥有国有背景下的特殊政策、特殊规模,掌握了大量粮食原材料、资金以及进口的配额和批文,进入饲料领域是原有产业链顺理成章的扩张。由生产导向型企业转变为市场导向型企业,完成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这对众多饲企巨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洛伦茨曲线显示,尽管近年我国饲料行业的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变化不大,在正大、希望等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众多小企业也在不断产生。目前,正大、希望、六和、温氏、唐人神、双胞胎、海大、正邦、通威、大北农等国内10家集团企业占到饲料市场30%以上的份额,90%以上的饲企则为微型规模企业甚至小作坊。
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与优胜劣汰后,我国饲料行业已逐步形成以少数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部分中型企业占据区域性市场,大批小企业为补充的市场竞争格局。总体来看,我国饲料行业集中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饲料行业资金和技术壁垒偏低使企业进出容易,而且养殖业的分散直接导致了饲料行业集中度不高。利润方面,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饲料行业毛利率仅10%左右,利润率仅在2%-3%,多数饲料企业处于微利生存状态。
尽管我国饲料行业集中度不高,但近年逐渐呈现集约化趋势。不少市场资本及原料食品公司紧盯饲料业,如近期高调进军的恒大,以及控制了大部分原料的中粮和嘉吉,最近两家公司市场动作频频,加紧布局饲料行业;未来肯定还有更多这样的公司,包括流通、食品加工等领域。对于饲企,这些资本雄厚、掌握原料及消费终端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威胁。
苏若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