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艳琳,为黔东南美景代言
- 来源:新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艳琳,黔东南,代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5 13:03
高铁进贵州,送你一个“后花园”
D1周五:广州——贵阳(高铁)
摸不到,看得见的,往往最美,看不见,听得到,往往让我们梦牵魂绕。当今最难的事情不是如何前行,而是如何让我们奔涌的内心走向宁静。从贵阳开始,这是一条灵回归的旅程。
周五下班,18点,从广州乘高铁一路饱览风景,当然不要忘记与动车上的“高姐动妹”搭讪,他们都是水灵灵贵州的妹子,贵阳哪有好吃的、哪有好玩他们,不妨问问,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四个小时的旅行很快就过去,到了贵阳,建议你在在市区的贵阳站下车,吃、住、行都很方便。
如果时间充裕,不妨在贵阳逗留两天。通常,外地游客都会去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最大的市内森林公园黔灵山、南明河上的甲秀楼、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不过如果你喜欢摄影不妨去“时光贵州”小镇,那里被成为“东方瑞士”的“因特拉肯”。
马艳琳提示:不可错过的美食,丝娃娃、雷家豆腐圆子、阳郎辣子鸡、恋爱豆腐、青岩玫瑰糖、花溪牛肉粉
你若娶我,这就是嫁妆 控拜银饰文化记忆之旅
D2周六:贵阳——控拜苗族银匠村
清早,乘火车或金阳长途汽车站乘汽车两个小时以内到凯里,凯里长途汽车站乘车41公里经过西江到控拜村,你可以逗留一个下午。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他们把历史都记载到了苗绣和银饰上。控拜村是蜚声中外的“银匠村”,家家有银匠,代代出名师,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
苗族女孩天生爱美,母亲从女儿出生那一天起便开始为她们省吃俭用打造银饰,女儿通常把银饰家当都穿在身上。银饰越多表示越富有,越美。自古以来,苗族姑娘们越来越会打扮自己的美丽,马艳琳,这个爱美的苗族妹妹,穿上这身苗装,更加美丽动人了,她说:“我是苗族人,身上流着苗族的血,说着苗族的话,你若嫁我,这就是婚纱。你若娶我,这就是嫁妆。”
控拜村隶属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中国银饰之乡”。麻料与控拜、乌高三个村寨素有“银匠之村”的美誉,这里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成百上千,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多,师徒传袭、父子组合、夫唱妇随,这种以家庭作坊形成的银匠村成为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苗家姑娘的盛装,从头到脚,重达十多公斤的、手工制作的、精美的银饰把姑娘打扮得绚烂夺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饰就是苗族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最钟爱的装饰品。
马艳琳提示:你是男人,就为她定制一副首饰作信物吧,值!你是女人就为自己定制一副首饰,这是自信的资本!
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最爱的你 西江慢生活之旅
D2周六晚:控拜苗族银匠村——西江苗寨
有故事的人,应该去趟西江千户苗寨,记得带上和你有故事的人;没有故事的人,更应该去趟西江千户苗寨,那里,正在发生故事。
从控拜回走14公里即可到西江千户苗寨,热情苗家人每逢客人来到,姑娘们飞歌敬上苗家的拦路酒。喝完拦路酒进入寨,便能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慢得离谱的生活节奏。穿过寨子风雨桥下的溪水里鸭子和鹅比游客还要慢悠悠的撒花。木板楼上凭栏倚坐,弥漫着自由的空气,静静的你什么也不用去想,便是一种都市里难得找到内心宁静。
马艳琳说一个作家这样描绘西江,“去年见你稻抽穗,牛角米酒人初醉。桥上飞歌鱼玩水,牧童牛背踩月归。今年寻你雨晨晖,半山人家轻烟炊。暖阳木窗鸟倚偎,石梯不语在等谁。西江深处绿绕围,我愿化着花儿给春在暖一回。小斜窗外苗歌飞,我愿意化着笔墨让你来描绘”。
有部微电影《游方之旅缘分西江》故事发生在西江。一对都市青年男女,一个每日为工作奔波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意义,一个则是宁缺毋滥坚持的剩女,在西江旅途中邂逅,而后产生了一段美好情愫。“来西江,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最爱的你。”电影以此番结束语终结,耐人寻味。该片展现了西江千户苗寨美景,淳朴的民风以及现代都市人倡导的慢生活旅游。
城市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时尚的同时,也在忍受着城市带来的喧嚣和污染。对于都市,人们又爱又恨。马艳琳这个天生爱跳舞苗族妹妹,一直在寻找那种安逸、静谧、悠闲,不管什么时候停下来,都可以喝喝茶聊聊天发发呆的慢生活。那么,有没有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让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在享受城市现代文明的同时,又能感受自然的山山水水、享有生命的自由与快乐?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回,唯一的留念是你留在心中的风景。
马艳琳提示:不可错过的美食黔东南美食,酸汤鱼、腊肉、烤鱼
听到侗族大歌天籁 绝世洗涤灵魂之旅
D3周日小黄侗寨
在西江苗寨美美的睡上一觉,不必赶早,中午吃过午饭在驱车去小黄侗寨。
寨子里逛一圈,整个寨子依山而建,细细的河水穿流而过。侗族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纺布,染色,捶打,晾晒。所以路边随处可见捶打侗布的妇女,“咚咚”声此起彼伏,给宁静的寨子带来了不寻常的韵律。黄昏,人们在田间劳作晚上休息,鼓楼广场中间升起篝火,静静的聆听侗族大歌,大歌淳朴干净、抑扬顿挫,简单的不用任何修饰,心魄如空灵飘荡,恍如隔世。在这里甚至会不由的开始审视自己,追问自己,我是谁,为什么活着,该如何前行,放弃、坚持、面对,直到成为尊重自己内心活着的人。
在多情浪漫嗜歌如命的南侗地区,小黄(由小黄、高黄、兴黔三个行政村组成)侗寨是名气最大的歌乡,俗称侗歌窝、嗄小黄(侗语意为小黄的歌)。正是小黄的四位姑娘1996年在巴黎用歌声倾倒了崇尚艺术的巴黎人,挑剔的巴黎艺术界毫不吝啬地称赞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清泉闪光之音乐”,从而结束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历史成见。小黄因此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在侗乡,从孩子到老婆婆,几乎人人唱歌。他们开口便唱,甚至连问话、答话也是唱歌。侗乡谣谚说,“饭养身,歌养心”,“不会唱歌,难以做人”。倘不会唱歌,不能参加行歌坐夜,甚至连老婆也娶不到。
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回,唯一的留念是你留在心中的风景。马艳琳说,在最美的地方遇见你,寻找我们最真实的自己!作别被世俗生活方式“绑架”着前行岁月,总有一种生活让自己满意,总有一个自己让我们满意!
马艳琳提示:住在鼓楼广场旁边的家庭旅馆,推开窗,就是鼓楼和花桥。
马艳琳
一个出生在黔东南凯里的苗家女孩,当地旅游形象大使,她从小熏陶在歌的海洋,舞的世界的苗族文化中,自幼在京城读书的她,总是向外人宣传着她家乡的爱,动则一段民族舞蹈,说则一句苗族语言。
参加过北京苗族同胞“四月八”节日演出;“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东南赛区民族民间舞类;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最美苗家女”评选活动;民族电影《侗族大歌》演出等系列活动。
文丨本报记者 李斌 图丨龙立森 本报记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