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未来 智能设备的机遇与挑战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未来,机遇,挑战
  • 发布时间:2014-12-24 09:12

  又到岁末年初,在这个时间点儿,如果你在北京三里屯某个小酒吧里遇到一名PE/VP经理人,他十有八九都会告诉你:“看准了,明年投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没错儿!”是的,2014年是智能设备及相关技术大跃进式爆发的一年,智能手机、智能路由器、可穿戴设备,所有你听过的没听过的,熟悉的不熟悉的设备仿佛都在一夜之间戴上了“智能”头衔。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回望2014,我们希望理清思路,把握智能设备大潮的脉络。

  手机成智能核心 生态圈开始形成

  纵观国内市场,2014年是智能设备元年,各种你都叫不上名字的智能手环、手表像雨后春笋般扎堆发布。很多原先并非经营互联网业务的传统企业也进入了智能设备市场,想要分一杯羹。不过,这些智能设备的核心依然是手机,这些智能硬件通常先“服务”手机,然后再由手机来服务你,它们离不开手机的帮助。

  跑完步后,你得让手环跟手机进行数据同步;手表收到信息,你得掏出手机进行回复;甚至号称内置了完整的处理器和存储模块的智能电视,遥控起来也需要靠手机的帮助。在各种智能硬件层出不穷的今天,花费我们时间最多的设备,依然是手机。也许,未来的智能硬件终将获得自己的“大脑”,摆脱手机的束缚。但至少在2014年,智能手机依然是我们连接网络、显示内容、与人进行交互的终端,是智能设备的核心。

  与之相对应,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设备生态圈正在一步步形成。小米不但有小米手机,现在还有小米手环、小米电视,把它们连接到一起的是小米引以为傲的MIUI;华为推出了自己的荣耀手环,能监测睡眠、运动,还能当蓝牙耳机使用,背靠的同样是华为自家的EMUI系统;甚至一贯以“埋头自己干”著称的魅族,也在最新的Flyme 4.0系统中开放了API,让第三方手环、智能手表厂商能使用魅族官方的接口,开发出匹配魅族手机的智能设备。

  如果把优秀的智能设备比作一门绝世武功,与之匹配的智能生态圈就是一个武学门派。从2014年开始,厂商们很少再依靠一两款产品单打独斗,他们开始更加重视生态圈的建设。以手机为核心,以自有的系统为纽带,带动一大批智能设备共同发展,是每个厂商梦寐以求的结果。

  智能路由:“入口”成兵家必争之地

  为什么不起眼的家用路由器会在一夜之间统统给自己冠上“智能”的头衔?因为路由器已经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在互联网企业看来,它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互联网入口。不管你用手机、平板、PC还是电视,“连接网络”这个基本需求都必须通过路由器进行。相比其它设备,路由器离网络更近,它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如果将更多功能如下载、设备同步、甚至是家庭私有云整合到路由器里,它就会变成一个能连接网络的多功能控制终端,这无疑扼住了家庭信息的咽喉。

  如今,智能路由器已经成了互联网、硬件厂商行业里的热门词汇,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路由市场,其中不乏百度、华为、360、小米等行业巨头。而且他们推出的产品价格一个比一个低,这对于传统路由器厂商来说,不啻于暴风雨的来临。也正是从2014年开始,路由器成为了兵家必争的下一个互联网入口。

  传感器+大数据:可穿戴计算逐渐人性化

  过去,智能设备给人的印象是“死”的。冷冰冰,没有触觉、味觉、视觉,按下一个按钮,输入一个命令,它才知道人们要做什么。而从2014年开始,智能穿戴设备终于在传感器、语音交互技术、大数据的助推下,“活”起来了。戴上谷歌眼镜,你就能记录下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穿上耐克智能运动鞋,系统能保存你外出的行程;穿上Fitbit和Jawbone UP手环,你可以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了如指掌……纵观整个2014年,可穿戴设备正变得越来越体贴、智能。

  有没有发现Siri和Google Voice今年聪明了不少?不少业界巨头都在全力开发语音识别与处理技术,你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就是副产品。在未来,智能设备会更轻易地读懂我们的心。光有识别和处理还不够,我们必须把数据融合起来,分析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智能设备才能够“学习”,大数据是2014年智能设备发展的另一个制高点。谷歌已经在全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超过40座数据中心,光美国本土就盖了19座。在谷歌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搜索引擎平台上,每月40亿小时的视频、4.25亿Gmail用户、150,000,000GB Web索引,却只需0.25秒就能搜索出结果。

  千万不要以为大数据离我们很远,在2014年,它已经深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日常使用的输入法就是一个典型—上百万用户的输入习惯、最常用词汇都被汇集到一起,最终得出一套科学、智能的算法,在你输入的同时系统就能猜到你想要的输入结果。

  电池:束缚智能设备的紧箍咒

  过去数年间发生的科技飞跃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计算机已经从巨大丑陋的铁盒子转变为由金属和玻璃组成的漂亮工艺品,小到能够放进口袋里。一支手表的计算能力就比阿波罗登月飞船还要强大。然而,所有智能设备赖以为生的电池却依然看不到多少希望,它依然很笨重、低效、脆弱。根据欧洲知名研究机构法国Avicenne Energy的估计:1990年,随着锂离子电池涌入市场,全世界对电池的需求高达200000万兆瓦时;这相当于444亿个劲量极限AA电池,足以环绕地球57圈。而在20年后的2014年,这一需求已经翻倍。市场研究公司Lux Research预测:截止2020年,仅用于驱动电子设备的电池花费就将高达266亿美元,比2014年大约增长30%。大多数需求来自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预计两者在未来6年将增加45%。用于交通例如汽车的电池花费将翻倍,高达209亿美元。

  考虑到如此巨额的消费,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善电池寿命。即便如此,可以物质化的突破性进展寥寥无几。而且几乎所有的主要研究都首先关注于在汽车和电网方面的应用,消费电子行业的电池技术进步要更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人类的化学工业水平依然相当低下,至少它没办法像半导体行业那样在数年内获得飞跃式进步。从18世纪至今,电池的结构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切开一颗电池,你可以看见由金属(目前常用的是锂)和另一种材料(一般是碳)构成的电极。两种材料之间是某种类似于伏特200年前使用的布片的物质—由液体或者胶体包裹的塑料,目的是防止金属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能够让原子自由移动。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结构的化学反应效率并不高。

  美国加州高级电池初创企业恩维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业务开发主管迈克尔·辛库拉(Michael Sinkula)发现,从1995年开始,电池存储的能量密度一直未发生特别显著的变化,直到十多年后的2007年,电池的能量密度才翻了一倍。从那时起,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加从未超过30%。可以预见,在2021年之前大多数电池存储的能量很可能都不会翻倍。

  智能手机为什么要一天一充?因为电池不给力;笔记本电脑为何续航有限?因为电池不给力;照相机拍摄高清视频为何有时间限制?因为电池不给力。在半导体行业高速发展的2014年,电池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消费电子设备共同的短板。可悲的是,我们现在依然看不到问题即将得到解决的曙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池都会是困扰智能设备的最大瓶颈。

  智能设备何时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讲了这么多趋势和数据,也许你要问:智能设备大潮真的来临了吗?为何我的身边看不到它们的踪影?

  的确,虽然业界普遍看好智能设备的发展前景,但在2014年,大多数智能设备依然摆脱不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大家一致公认“此处就是未来”,但相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是火不起来,这是为为什么?

  除开前文中提到的电池等硬件瓶颈,智能设备、尤其是可穿戴计算设备未能普及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缺乏杀手级的应用。乔布斯用iPhone改变手机行业,是因为我们99%的人都需要一台手机,但厂商们却很难说服用户花钱去购买一块智能手表,或者是一支智能手环—至少在现在,它们还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也缺乏能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功能。

  Google Glass能拍照,能看片儿,能为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添加有趣的扩增现实特效,但这又如何呢?你会扔掉自己的照相机,用Google Glass去拍照吗?它甚至连上个网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帮助!Google Glass的处境反映了一个尴尬的现实—智能设备发展起来了,但相应的应用和内容却没能得到同步开发,智能设备目前能提供的功能,没有一个是必须拥有、不可代替的。这就是消费者不愿意为之买单的原因。

  另外,智能设备在人性化方面也远远称不上优秀。看看现在市面上售卖的那些智能手表,它们的体积几乎超过传统手表一倍,佩戴起来既不拉风,也不舒适。和传统的机械或是电子手表相比,智能手表的续航同样是死穴,不管是三星Galaxy Gear,还是LG G-Watch,或者Moto 360,几乎没有一款智能手表的续航超过两天。有谁愿意花钱买上一支需要时刻提心吊胆担心电池用光的手表?恐怕答案是没有吧。

  杀手级应用匮乏、违反用户使用习惯,是影响智能设备普及的两个最重要障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半导体、材料、化工、人机工程等诸多领域的突破,需要整个业界共同的努力。等到未来某一天,这两个问题真正被解决,你一定会看到智能设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

  写在最后

  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会很快突破2亿台,而众多厂商已经开始寻觅下一个亿级用户市场。面对PC市场相对疲软、智能手机竞争激烈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智能设备的创新,因此涌现出了大量手环、手表、甚至体重计之类的创新智能设备,而传统智能手机厂商在智能设备方面的努力则更多是构建自有的生态圈,围绕智能手机这一核心设备来构建更有防御力和吸引力的产品体系。这两方面的努力,共同构成了2014年火热的智能设备市场。对于厂商而言,做好现在,才能拥抱未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