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我很好,可以来回折腾近两个小时去买我最喜欢吃的寿司。”“他很体贴,总会在每天早晨给我发来我所在城市的天气,提醒我注意穿衣。”“他很温柔,对动不动就爱发小脾气的我总是很包容。”上述的男友几乎可以被称作“绝种”的好男人,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女朋友,对她们的关心无所不及,但是这样付出的回报是什么呢?在前来咨询的女性客人口中,这样的好男友或好老公并不罕见,但是其伴侣对他们的评价却是惊人地一致,“太粘人”、“没自己的生活”,这些曾经被惯用在女性身上的标签,开始被用在描述它们的创造者——男人身上。
这一趋势的出现,首先要归因于现代社会中男女权力关系的转换,先前的男权主义在“女汉子”的强势围攻下渐渐沦陷,甚至传统的家庭结构都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向“女主外、男主内”的方向发展。我们且不讨论这样关系格局的利弊,而是要追根溯源,为什么这种情感的落差会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评价如此“气急败坏”呢?
男女之间的关系,互动是很重要的,这种互动除了言语、眼神的交流外,更多是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循环。我给予你精神的鼓励、物质的支持,你接受,然后用你所拥有的来给予我。可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关系中,问题出现了,这问题不仅有互动双方给予的不对等,还有对被给予的抗拒,即接受的内疚感。这种感受的产生与中国人从小受到“亏欠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小孩子从小在家庭中被要求对父母之命“行勿懒”、“须顺承”,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在为人处世中被教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来回应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在这样的“孝子”、“君子”标准下,中国人对于别人的给予第一反应多是惶恐不安,生怕自己因为还不起这样的“人情债”而陷入道德的枷锁中。
读到这里,我想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情侣间的那种由“她/他对我太好了”而导致分手的行为了。这种理由听上去荒诞,实际却是许多问题的导火索,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十佳男友”们付出了时间、金钱、精力来爱自己的女友,但是却依旧得到女孩儿的差评,被“负分滚粗”,而这一切真的不是女方不知好歹,而是她们想要摆脱内疚所找到的借口。由此看来,承受住内疚才是通往爱情的唯一路径,所以男孩、女孩们在顺利追到自己的心上人后,不妨都厚着些脸皮,给自己的爱人多一些付出的机会,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一开始被给予的一方才能找到付出的机会,抚平自己内心的不安。而此时的你,则能切身体会到被给予时的那份内疚,从而学会在日后的生活里,给另一半无压力的爱,毕竟,承受内疚并不是让我们一直用愧对伴侣的心态来相爱,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做一个好情人,如何经营一段好感情。
专栏作家:周小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