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苏娥:做乡村旅游扶贫的“领舞者”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马苏娥,乡村旅游,扶贫
  • 发布时间:2015-01-23 13:43

  2002年,马苏娥嫁到了距恩施市区10公里的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枫香坡。在女方老家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她跟着丈夫回到婆家。此前丈夫跟她描述过高拱桥村的贫穷,她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现实仍然超出了马苏娥的想象:“再穷也总该有一条像样的泥巴路吧,可是没有,我和丈夫是走着田埂路进村的。”

  2012年2月17日,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阶梯教室里,“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农民马苏娥。”当马苏娥面带微笑在讲台上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开场白时,阶梯教室里的掌声足足响了一分多钟。

  十年,见证了一个贫穷农妇和她的村庄发生的巨变。

  侗歌唱进游客心

  2002年,湖北恩施州政府开始大力引导、强力推进高拱桥村茶叶规模化种植。2006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高拱桥村柏油路通了,交通便利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吸引了婚后一直随丈夫在外打工的马苏娥,她于2006年年底回到了枫香坡,开始响应政府号召种植茶叶。

  2007年,高拱桥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湖北省民宗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建设集侗族文化、茶文化、特色餐饮服务、生态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开业后,很快吸引了来自恩施市和周边城市的游客。

  而作为一个“外来人”,马苏娥感到侗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比起自然山水更有吸引力,应该大力挖掘并展示。曾经在桂林当过景区讲解员的马苏娥,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她领头成立了“枫香坡艺术团”,并招募了52名演员,全是当地的百姓。回想起艺术团成立之初的情形,她笑着说:“老百姓思想观念还没有转过弯来,认为发展旅游与建立艺术团没有关系,不支持家里人加入艺术团。困难很大哟!”

  顶着重重压力,马苏娥开始经营艺术团。夜里排练喊不拢人,她就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地叫人,耐心细致地动员农民参加排练活动。在村里老少们积极参加艺术团活动之后,她又积极参与策划训练,排练了原汁原味、反映侗族原生态的文艺节目,逐步形成了当地百姓“下田生产是农民,走上舞台是演员”的生动局面。马苏娥还带领他们在长期的演出中不断“翻新”,组建了芦笙仪仗队、开寨门迎宾队、茶文化表演队等文艺小分队,把整个枫香坡闹得红红火火。

  据统计,自2007年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开园以来,枫香坡艺术团为全国各地游客演出700多场,“侗族剧场”共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受到一致好评。马苏娥还多次带团到外地演出,在恩施原生态山民歌大赛中,她的团队演出的《二月布谷催春忙》等节目,以靓丽的民族服饰和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获得三等奖。同时,她还坚持每年举办农民团拜会,让枫香坡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春节联欢会,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土菜”吃出农家乐

  农民艺术团的原生态表演让游客在枫香坡有了看点,聪明的马苏娥便开始拓展思路,寻思着为游客准备“吃的”。

  由于没有经验,怕赔钱,寨子里的人都不敢开农家乐,在大家纷纷不看好的情况下,2008年马苏娥借款35万元开办了“茶花山庄”。在房屋装修上,她突出原生态山区农家风格特色,在建筑外观上采用侗族传统的杆栏式木楼结构,共3层。在饮食文化上,以“无酸不成宴、无糯不成侗、无酒不成席、无茶不成喜”为主要亮点,突出唱敬酒歌、吃合拢宴等侗族餐饮习俗,让游客在吃中体会快乐。

  “走过了多少路,爬过多少坡,远方的客人来到侗家楼,来到侗家楼就是好朋友,我敬好朋友一碗酒。”马苏娥甜美的歌声总让远方的客人情不自禁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此外,她还开发了水果采摘、打糍粑、推磨等农事体验活动,使游客亲身体会回归自然的生活。独具特色的餐馆文化和良好的服务管理水平,使茶花山庄很快就闻名于外,成为前往枫香坡游客的必到之地。

  在茶花山庄试水成功以后,马苏娥开始组织有条件的农户开张“农家乐”,推出农家菜,吸收当地农村妇女为服务员,收购当地百姓种植的时令小菜,鼓励农户经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

  2012年2月8日,湖北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向马苏娥颁发了聘书,聘请她为该院“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培训名师”,聘期3年。这也是该校首次聘请农民当讲师。

  村民“抱团”共致富

  马苏娥明白,艺术团、农家乐虽然红红火火,但毕竟受季节制约。自2006年回乡之后,她一直坚持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并洽谈了3家茶叶龙头企业入驻该村,大力倡导和推进绿色、生态、无公害茶叶种植、生产和加工,严禁农药、化肥等进入田间地头,上好的茶叶品质得到有效保障,确保了作为主导产业的茶叶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看到商机的外地人纷纷落户侗寨,发展休闲度假游。为了避免企业破坏当地原生态的环境,与农民进行不正当竞争,枫香坡决定改变模式,由农民来引导、监督企业。

  2008年10月,马苏娥通过走访百姓,听取群众意见,召集枫香坡组的67户村民,选举成立了枫香坡农业观光旅游经济合作社,组织村民重点围绕乡村风景观光、农家特色餐饮、侗族文化体验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努力让全体村民成为枫香坡乡村旅游的服务提供者、形象展示者、效益受益者。

  如今,高拱桥全村已有茶叶10500亩,人均拥有1.5亩,马苏娥所在的枫香坡更是满眼绿色茶园,2014年为茶农增收共计6300万元。“厂里田里是风景,采摘进框是产品,制作加工是商品,进杯冲泡是文化。”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是高拱桥村人的“家底”,浓郁的恩施玉露茶香为枫香坡迎来了大量游客。枫香坡农业观光旅游经济合作社已形成以500亩生态茶园为观光基础,以一个侗族农民艺术团风情演出舞台、一座侗族文化博物馆为民俗文化体验基地,以12家农家乐饭庄、若干土特产品商店等为吃购服务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在马苏娥这位“领头雁”的带领下,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2A景区、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片片翠绿的茶园,与低吟浅唱的林间小溪相映成趣,其间掩映着白墙灰瓦的特色民居,点缀着风雨桥、鼓楼等壮观的标志性建筑,沐浴着纯朴的乡村风俗气息,可谓“山青、水秀、乡愁浓”。2014年,枫香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

  “寨规”治好身边事

  为了让枫香坡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马苏娥担任了合作社常务理事,协助村里对寨子进行维护和管理。她带领村民通力合作,制定了《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农家乐管理制度》、《枫香坡农民艺术团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工作制度》、《景区公共设施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工作制度》等一批“寨规”,着力使景区规范经营。合作社安排人每天轮流值班,本着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每天对景区进行安全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当地居民排忧解难,让景区安全运转,为游客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游乐环境。同时,马苏娥还带领团队加强学习,通过每周开例会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努力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到景区建设中,从号召穿民族服装和打扫清洁做起,努力营造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浓郁、环境整洁、文明好客的侗族风情寨。

  现在,崇尚生态、回归自然,保护环境、杜绝污染,文明好客、重情好义已内化为枫香坡全体村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马苏娥带头制定实施的“寨规”不仅高效治理着“寨内事”,而且给无数“寨外人”带来了美好的乡村游实地体验,留下了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

  这位登上湖北大学讲堂的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事迹曾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2014年12月5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一行深入恩施州枫香坡考察时,对枫香坡探索开展旅游扶贫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马苏娥带领贫困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给予了高度赞扬。

  □李大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