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佃商”做“电商”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由于对京东和天猫的强势平台的依赖,很多品牌商在电商销售渠道上,被迫“站队”。在天猫、京东之外,国内的品牌商在电商渠道是否也有着更多的尝试?是否可以分散押宝,让风险降低?建立自有渠道这条路是否行得通?

  在电商鼻祖美国,更多的品牌商一般是亚马逊等B2C平台、eBay以及自有的官网三线销售,品牌官网占据其在线销售的主导。苹果、GAP、维多利亚的秘密等成熟品牌都有完善的官网布局。美国品牌商能将自己的官网销售做强,原因在于:品牌历史悠久,有广泛而坚固的自有销售渠道和更强的品牌号召力;品牌商在电商领域的布局较早,并借助自身实体店和广告渠道推广其官网,影响了用户的购买习惯;美国电商平台开放的策略,与品牌商相互博弈。

  在美国市场销售渠道布局,除百货公司和ShoppingMall外,品牌商自有的店面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洛杉矶、旧金山你都可以看到Levi’s、GAP等品牌的独栋旗舰店。

  品牌的强势加上渠道的布局,使得企业与消费者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而在电商销售平台的尝试上,这些企业也布局更早,维多利亚的秘密1998年就投入近500万美元建立B2C在线销售平台。美国最大的户外用品连锁店REI1996年就开始网上销售,1998年在线业务就盈利,2001年所有店面都布局了无线局域网,便于用户在官网选购实体店没有的商品。

  更早的布局,给了这些品牌商试错和调整的机会,也更早地让消费者接触到品牌商的官网并尝试购买。同时这些品牌商的实体店也会时不时推出为其官网引流的活动,不断强化官网的销售在用户中的印象。很多鞋服类品牌商也把更多的货品资源放在官网,其官网销售货款几乎是数倍高于其它在线零售平台。在圣诞季和换季时,它们都会在官网推出力度超大的打折扣活动,优惠力度也远远大于其在亚马逊、eBay等开设的旗舰店。但由于品牌商的强大,平台电商也没有能力“挟持”。

  反观国内的品牌商,过多依靠一两个渠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此前自身品牌影响力和渠道的控制力较弱;习惯性依靠线下大卖场或线上大平台等渠道,官网更多只作为品牌展示。而且,国内品牌商大部分销售额来自线下店面,管理层大多由这些渠道负责人组成,对电商本就抵触,对于自身官网的打造更是不在意。另外,一旦官网增加销售功能,则意味着公司整个策略的变化,相关利益的博弈,也造成官网难动。基于此,企业对官网渠道建设的判断较慢,总在观察和讨论,不愿投入。

  其实上述问题的解决,更多在于企业主管,如果品牌商有决心,强势领导层制定好长期规划,完全可以实现三条腿走路。实际上,一些早期敢于投入的品牌商,已经有了一些成绩。百丽国际早期做的淘秀网以及后来成立的优购、美特斯邦威的邦购网、联想PC的联想商城等等,其中也不乏销售额达到数十亿规模的网站。不过,它们的投入也都要几亿到十几亿元。但此时开始做官网电商渠道,依然不晚。在国内,一些品牌的号召力和利润情况都不错,做一个三到五年的规划,投入几亿元做一个专注自身的销售平台依然有机会。而且电商大平台再做二选一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官网平衡,也可以把商品卖出调性。企业可以在打造自身销售型的官网的过程中,真正地锻炼自己的队伍,切实实践电商的销售体系。在渠道大势改变时有能力和储备去应对,同时还可以伺机开拓属于自己的大品类的市场。

  王恩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