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教学,艺术,科学
  • 发布时间:2015-02-05 14:47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语言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常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或规格、相对稳定的形态、判断完成目标明确的标准,即称之为教学结构。

  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从空间看,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成复杂的多边关系;从时间看,课堂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有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可以把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上六个要素要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必须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通过各乎恰当的方式将它们集合起来,融汇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方法和方式也就是课堂艺术的一种体现。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实现上面所述的目的,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下面三方面努力。

  1 教学情感与课文内容要相吻合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得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安谧,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然而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调的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教师不注重引导和调节,不能激起学生在情感的共鸣,那就会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学生就会反胃,那么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就不可能协调、融洽。而注重新课的导入和教师的范读,则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感相结合的有利途径。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悉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即“毕竟西湖六月中,凤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莲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频在清化校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韵呢?由此,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我接着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郎读一遍,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这时,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2 教学程序要体现和谐美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具有和谐美,也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有序,犹如一幅画,色彩、线条、形体都要融为一体,达到协调自然,有一定的内存联系;犹如一首乐曲的旋律,必须和谐才能动听。但只具有和谐而无奇异并不是真正的美,和谐之中的奇异往往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例如: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艺术家和鉴赏家们并不愿意去修复和无法修复的原因,也说是奇异与和谐在这座雕像上交相辉映,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唐朝诗人桂甫终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艺术,俗话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些都说明了奇异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语文课堂教学如无和谐即无序只有奇异,会失之于杂乱无章;而只有和谐即有序而无奇异,就会显得平淡、杜燥无味。所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学生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契机,是增强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

  《项链》这课我曾教过好几遍,尽管我曾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叫觉得味道平平。后来,我就一反过去教学的顺序,即从线索的开端借项链→失顶链→购项链→还项链→假项链这个顺序,而是从小说的结尾入手。小说的线是玛尔德花十年的工夫,省吃俭用还清了巨额债务后,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得知项链“是假的”,而她却为此会出了十年的艰辛。结尾是小说情节突起的异峰。我于是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惨淡经营的苦心,揭示这个奇异结尾所蕴含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结尾的奇特之处。这一提问作为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的触发点,由感知的奇异掀起学生的情感的高潮,再站在情绪澎湃的浪尖上去体味奇异结尾的内涵,这样大家兴趣盎然,纷纷埋头去仔细阅读小说,寻找暗示这一结尾的伏笔的蛛丝马迹,从而进入深刻的思考。

  3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与之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认知思维的规律一般是由感知———理性,这是一次飞跃,再由理性———实践,这是第二次飞跃。根据这条客观规律,教学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与认识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一种智能,使学生具有不拘一格的应变能力而终身受用。如给材料作文自拟题目的辅导,就应该鼓励学生的思维朝不同的方向辐射,每一个方向的辐射又把感知、深化、迁移交织在一起。最后,再通过筛癣归纳,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选出那些与材料的主题联系最紧密、最能体现材料中心论题或论点的题目加以分析,编写写作提纲。这种方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大胆创造、学生的能力较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用“示意图”进行教学,也可以加强教学艺术的效果,使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手段、结果这三个要求结合起来。可见,教学情感的问题,说的得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的着眼点问题;程序和谐的问题,说的是提高课堂艺术的形式问题;认知规律的问题,说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手段问题。当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表现在这三个方面,还有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但这三个结合,我觉得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行之有效的三种方法,其愿望是使教学的各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郭艳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