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是哈佛大学教授,他向所有优秀的创新者和企业家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大企业会失败?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许多人认为,大企业不思进取,高管们失去创新的动力,机构臃肿,官僚体制制约等等。但是Christensen告诉我们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即使大企业励精图治,勇于创新,管理优秀也同样会失败。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
这个结论乍听起来违背主观感受,然而,当你仔细琢磨以后,发现这个结论正是我们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只不过这一次,说的是企业。
有人说,死亡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发明。余以为,然也。一个人的生命,经历了出生、成长、蜕变、成熟、在智力与体力上走向巅峰。然而,再健康的人也难逃死神的召唤。企业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在经历了创业艰难,克服艰难险阻发展壮大之后成为一家“大企业”之后,他开始面临“窘境”,开始被新的技术挑战,被小型企业挑战。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窘境”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大企业争取高利润,却无法向毛利率更低的市场进军。Christensen说,“如果一家企业的管理成本结构决定了必须实现40%毛利率,他将有一种强大的价值观,扼杀掉无法实现40%毛利率业务梦想。”实际上,大企业总是退出那些毛利率较低的业务,保留那些毛利率高的业务。IBM退出了个人电脑市场,保留了大型电脑市场。苹果公司的iPhone毛利率高达50%,所以他绝对不会生产“低端”手机,这给小米们留下充足的生存空间。
其二,大企业喜欢大市场,无法向小市场进军。第一代iPhone上市两天卖了27万,大家封乔布斯为帮主。如果苹果公司的新产品Apple Watch上市两天只卖这么点儿,恐怕会被冠以“失败”之名。小的市场,无法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追求更高的利润,更大的规模是股东和管理者的普遍追求。
于是乎,小的创新企业在那些规模更小、利润率更低的市场上找到生存空间。起初,他们的新技术并不够成熟,因此聪明的做法是将目标锁定在一个比较小的功能上,占据一个小的市场。当这些小型创新企业的新技术站稳脚跟之后,通过不断更新,价格不断下降,功能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向更大的市场,更高的利润率进军。有一天,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市场交汇了,正面冲突开始了。谁会胜呢?
Christensen告诉我们,这取决于新的技术是“延续性技术”还是“创新性技术”。大企业总是擅长延续性技术。在原有的技术路径上改进,总是得心应手。当面临创新性技术的挑战时,他们总是束手无策。作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大企业针对自家的延续性技术,有一套独特的成本结构。这套独特的成本结构的背后是公司资源的分布状态。创新性技术总是伴随着新的成本结构,大企业总是很难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些新的成本结构。
可能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乔布斯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如何让苹果公司摆脱“窘境”呢?他用了一种很奇怪的方法——保密。苹果公司不但对外保密,对内也保密。开发一个新项目,除了他自己之外,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个项目的存在。即使参与到项目中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忙活的项目到底是什么东西,更别说毛利润、市场大小这样的问题了。无论别人是否赞同,总之,他成功了。
书评人:宫彦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