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临床与四季养生保健的辩证思考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妇科,临床,养生保健
  • 发布时间:2015-02-09 16:17

  摘要: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整体理念,即天人合一的观点,自然气候,春萌夏荣,秋收冬藏,四时变化无疑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值得研究,意义深远。

  关键词:中医妇科 临床 四季养生 保健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01-0008-01

  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调自我、增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强调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春为四季之首,乃万物复苏之时,是万象新一轮生长发展的开始。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当暑邪侵入人体,人会多汗,导致体液减少,耗气伤津,即见气短口渴、心烦、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烦等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易产生抑郁、悲伤情绪。秋季养生,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万物闭藏,要注意冬季“藏”的特性,养生之道则是“养藏”,要注意收藏阴精,保护阳气。冬季在五脏关系中属肾,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顺应冬季“藏”的特性,以收敛为是,使心情处于满足、安定的状态,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藏神于内。过度兴奋、激动或忧伤、焦虑,易扰动体内潜伏阳气,甚至使阳气耗散,导致疾病发生”。

  了解四时,增进补法,有利于身体健康,补法是中医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也就是说疾病的性质,不是偏重于正气虚,就是偏重于邪气实。在治法上不过“补”和“泻”。“妇人之身,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疾病,当以经血为先……”。在妇科治疗上,要随时随地顾护精血,不能伤及补法,它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妇科病的治疗法则固然很多,然补法仍占据主要位置。“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尽,乃属太阴经也”,是依据妇女生理特征进行治疗的规律性阐述,可见妇人之身重在肾、肝、脾。长期的临床工作使我心得到凡是以补益正气、调理冲任而令机体气血通畅、经音调嗣的方法都可称为补法。但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虚”的不同属性及兼症,分而治之,有的放矢,以求正于同道。精血。而精血和肾、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妇科病的治疗法则固然很多,然补法仍占据主要位置,依据妇女生理特征进行治疗的规律性阐述,身重在肾、肝、脾。长期的临床工作使我心得到凡是以补益正气、调理冲任而令机体气血通畅、经音调嗣的方法都可称为补法。但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虚”的不同属性及兼症,采用不同的方法,分而治之,有的放矢,以求正于同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掌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顺应阴阳的变化,维持天人相谐。春季期间要保持精神心情的舒畅,力戒暴怒抑郁。饮食取温避凉,宜辛甘,尽量少吃酸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食宜清补,少食辛辣。在起居应当夜卧早起,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炎热的夏季,人会多汗,体液减少,耗气伤津,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面对生活、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火上加油,饮食宜清淡,清热解毒消除疲劳,预防肠道疾病,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热解暑为主,提倡“夜卧早起”,不宜夜晚露宿,合理安排午休时间。秋在志为悲,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易产生抑郁、悲伤情绪。秋季的天气是健身的最好时机,多一些户外运动,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忧解愁。饮食多选甘寒滋润之品,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以防秋燥。秋季饮食宜滋补,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中药材,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在起居方面,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且防收敛之太过,暑热未尽,气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寒是冬季的主气,寒邪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导致实寒和虚寒,外寒袭表,可出现恶寒、流鼻涕等症。冬季“藏”的特性,以收敛为是,使心情处于满足、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藏神于内。必须控制情志活动,激动或忧伤、易扰动体内潜伏的阳气,甚至使阳气耗散,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选择的运动方式旨在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增强御寒能力,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饮食宜滋补,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敛阳护阴,万物闭藏的季节,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忌食寒性物,损伤脾胃阳气,要少吃柿子、生萝卜、生黄瓜、西瓜、鸭等性凉的食物,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提倡“夜卧早起”,避寒保暖,以顺应阳气的变化,同时在冬季还需要注意不要房劳过度,以免耗伤人体肾精,违背“冬藏”。

  为此,把握好两种方法,有利于身体健康。一是补肾滋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躲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肾为水火之脏,躲真阴而寓元阳,以达阴阳消长,水火互济之功。因此,补肾之法重在平调阴阳,体现了平调阴阳的制方理论。二是养肝柔肝法。肝气郁结宜疏,肝血不足要养,妇人之身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肝为躲血之脏,血伤则肝首先受累,尤其在经行、孕后阴血下注,肝阴不足,肝阳偏盛,诸症滋生。肝气抑郁,常有气郁、气滞,一般以为最少要用香附、青皮、川楝、郁金等行气药,逍远散为疏肝达郁之主方,但全方没有一味直接理气的药,仅以柴胡、薄荷疏散肝郁,这是由于肝体阴用阳,肝气抑郁,一方面影响躲血,一方面又易于化风,动风阳,行气药一般都较辛燥,易助阳伤阴。在疏肝方面,理气、行气、破气之品,不要随便使用或过用,这些药虽能行气解郁,但有化燥伤阴之弊,而不顺其女子之生理特征。

  彭巧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