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觉得“无商不奸”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奸商,骗术
  • 发布时间:2015-02-10 08:39

  “无商不奸”这个词,我没看到出处,却成了一个普及度极高的成语,几乎人人能懂会说。

  说“无商不奸”,打击面巨大。“无”为负,“不”也是负,负负得正,“无不”,即是“是”或“全部”的意思。可商人哪能个个都“奸”呢?

  不过国人说话,其全程判断,往往并非指“全部”,而是“有些”或“很多”。比如鲁迅动辄愤懑于“中国人”的“瞒和骗”,批评阿Q精神胜利法为“国民劣根性”。可是,难道所有“中国人”全都“瞒和骗”吗?而全体“国民”都有精神胜利法这“劣根性”吗?当然不,因为鲁迅另一方面又热烈赞颂了“中国的脊梁”,说他们如何舍身求法,如何为民请命,云云。

  所以,当人们说“无商不奸”时,商人们大可不必气不忿儿,因为这话虽然并非指全体商人,却也给了一些商人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剖析透了他们的本质。

  商人们的“奸”,依我看主要表现在“瞒和骗”上--人们在这方面实在是上了无数当,吃了无数亏,乃至于痛心疾首,痛到没有别的言词可用,而不得不骂一句--无商不奸。

  什么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这些令人发指的“奸”,可谓丧心病狂,毫无人性。什么“您中了一个大奖”、“您的儿子出了车祸”之类利用人性弱点或至亲之情的电信诈骗,低级而缺德。

  说点高超骗术吧。一漂亮姑娘买了一盒美肤霜,价格不菲,包装纸盒无限华美。打开一看,泡沫塑料占了纸盒三分之一体积,盒内玻璃瓶已够小巧,拿指尖早晚挖一点点霜膏涂抹,没几天,见底了--那瓶底,外面看不出薄厚,空瓶时显现是瓶高的三分之一。瞧瞧,这就是商人的“奸”--把你哄得乐乐呵呵、心甘情愿掏钱,却叫你吃了亏而无处诉说,自认倒霉。他瓶里没装假货,他也没说包装盒和美肤霜瓶子就一定是实打实的,你找谁说理去?打官司也打不赢。

  我参观过一个软膏厂,那“霜”啊“露”啊之类数以吨计,烂泥一样盛在大坛子里,成本没几个钱,可是一旦装进精致的小瓶里,或把“消痔贴”命名为“菊花膏”,便值成千上万,还要以大而空的包装欺人骗钱。

  商人开店,店名也蒙人。鲁迅说过,一家叫“皇后鞋店”的商号,觉得不过瘾,干脆改为“皇太后鞋店”--那鞋先是皇帝媳妇穿的,现在皇帝他娘穿了,价格自然齁贵,但人家秀着皇家风范,乃示荣耀和物有所值,还不赶紧来一双?如今既没皇帝,也没有皇冠的所谓“皇家饭店”之类,其名即由此而来。

  农民不是商人,一旦跟“商”沾边,也学得“奸”起来。买回一捆韭菜,叶子肥大翠绿,看着喜人,洗菜时却发现,里边藏了不少瘦小黄蔫叶子,叫人大倒胃口。

  媒体人和艺术家本不是商人,却向商人看齐,对于商人之“奸”心领神会,效其尤而青出于蓝。电视上,不管新闻、综艺节目还是电视剧,当你看到紧要处,它却戛然而止--声响陡然大增,忽悠人的广告来了。泛滥和极度夸张甚至虚假的广告,本就令人厌烦,怕人没耐心看,于是屏幕上打出“还剩几秒几秒”,等这“几秒”放完,却播另一广告,也是“还剩几秒几秒”。剧作家为骗钱,改编《水浒》,名字成了《大宋一百多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江湖风流轶事》。这手段,真是挖空心思,又十分拙劣可笑。

  这些“瞒和骗”层出不穷,经揭发,很多已真相大白,但商人仍然“奸”着,而被“奸”的顾客尚未觉醒。如鲁迅所说,骗子们“欺那自甘受骗的无聊的人们,任它无聊的戏法一套一套的,终于反反复复地变下去”。

  唉,唉唉……

  【原载2015年1月11日《法制日报·茶楼》】

  王乾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