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就是任性” 暗藏的心理危机

  “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几乎成了2014年岁末最为火爆的一句流行语,但这句流行语背后的故事却少有人知。

  2014年4月,老刘花1760元网购了一款保健品,不久便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老刘必须再买其他配药才有效。老刘信以为真,汇去了5500元,但接下来他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接电话中,之后4个月的时间,一直在不停地给对方汇钱,而骗子觉得,老刘的反应简直超越了他们的想象。在他们骗到30多万元的时候,所有的骗局理由已经用完了,于是就找了个前一批人是骗子的理由,把骗局重演了一遍,老刘竟然还是乖乖上当了。

  最匪夷所思的是老刘的态度,他说,在被骗7万元的时候,自己已经发现被骗了,但那时候心想,才这么点钱,公安局应该不会管的,干脆让被骗数额大一点,一方面可以稳住骗子,找机会报警;另一方面,骗子说过会退钱,幻想或许真能把钱拿回来。就这样,老刘继续选择拖着,结果被骗了54.4万多元。后来,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说了一句调侃的评论:有钱,就是任性!

  任性or“被恐惧胁迫心理”

  实际上,老刘并非有钱人,上当之初或许有点任性,但察觉到是一场骗局后,还是不由自主地被骗,这哪里是任性,分明就是任人宰割。老刘的上当,与其轻信的性格有关,骗子在被捕后曾说“他太好骗了,说什么就信什么。”然而在其被骗的过程中,却有着更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在推动他一步步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最初被骗的时候,老刘信以为真,但随着自己的钱被一次次汇出,他自己也觉得不对劲了,可如果此时选择清醒,他就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自己被骗了很多钱,既破财又丢人。破财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愿接受的事情。被骗破财则更加令人自责难堪,特别是被熟人知道了,难免会遭遇尴尬与嘲笑,但如果选择听信骗子的话,那么至少还有希望,毕竟人家在电话里要么情词恳切,要么义正词严,让自己看到了一线曙光,感受到了一丝安慰。于是,老刘就选择了用幻想麻痹自己,一次一次地顺从骗子,以这种方式来避免遭受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种典型的被恐惧胁迫的心理,即当事人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如果突围,就会面对危险、面对恐惧,承受损失和风险;如果不反抗,则可以暂时性地回避恐惧、回避真相,但实际上却会让人们陷入更大更深的麻烦之中。曾有媒体报道,一位白领女性,在丈夫出国期间偶尔与小区保安发生了暧昧关系,但事后保安要挟该女子必须答应所提要求,否则就令其身败名裂。该女子被预想的危险吓坏了,只好委身于这个保安,直至后来东窗事发。不但没有保住家庭,还承受了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这位女白领和老刘经历的事情虽然不同,但在心理上都处于被胁迫、被绑架的状态。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在危险面前,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回避”这种幼稚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就像小孩在生病的时候,宁可头疼难受也不愿打针吃药一样,其心理防御机制被恐惧感打回了原形,退化到了幼儿水平。

  消极等待or勇于面对

  像老刘和女白领这样被胁迫的事情,其实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只是很多人一直被胁迫着,不敢暴露自己而已,尤其是一些畏罪潜逃的人员,在流亡中被想象的惩罚胁迫着。当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如果想要摆脱,首先要敢于认输,接受现实,抱着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心态,承担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越早面对,就会越大程度地止损;越拖延回避,损失就越大,越难以控制。一些潜逃人员在被抓获的时候,第一感觉不是恐惧,而是轻松,因为终于可以不再活在胁迫之中了。另外,处于被胁迫状态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通常会高估夸大。为了回避这样的局面,就会屈从。

  其实,如果真正地直面现实,很多时候危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有时现实中的危险就是一只纸老虎,勇敢去面对,才有转机出现。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乘船旅行,上船后发现自己没带钱包,没法就餐。本想忍两天过去,但一天过后就忍不住了。于是抱着随它去的心态,到了餐厅饱餐一顿,然后叫来服务员,说:“我没带钱,你们看着办吧。”不料服务员却说:“先生,您的船票已经包含了餐费,吃饭是不收费的!”这个故事再次告诉人们,面对现实远胜过消极等待。

  延伸阅读:

  2014年11月23日河北唐山街头的“最牛婚礼”、2014年12月5日韩国“坚果返航”事件、2014年12月11日“亚航事件”,回顾不久前的这些新闻热点,好像都是“有钱,就是任性”的典型代表。剖析以上这些事件,既反映出当下深层的社会问题,又反映出当事人个体的心理特质,确实引人深思。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需求是人的本能,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分为五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的需求在不断递进,满足了上一个需求之后,就会自动寻求下一个需求。

  这大概也就可以解释,那么多“有钱,就是任性”的热点事件,无非就是:我不缺钱,我现在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请仰视我,请迁就我,如此而已。

  那么,如何来克服这种任性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发现能延迟满足自己愿望的人未来会有更大的成就。我们也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考验一下自己:首先,从提升定力和承受力做起,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发泄情绪;其次,换位思考,不轻易做出过激反应;再次,向长辈学习,听老一辈讲人生经历,慢慢学会珍惜生活,淡定面对挫折。另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通过一些小事,如坐时不跷腿、冥想5分钟、不说某些口头禅、持续地自我控制等,会让自控力变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原生家庭的影响,身上还留着年幼时的任性,但现在已经长大,成熟而有力量,一方面,要接纳那个真实任性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重新塑造新的自我。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