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飞综合征”怎么破解

  从马来西亚航空MH370航班失踪谜团尚未解开,到马航MH17被击落,再到台湾复兴航空、阿尔及利亚航空先后发生坠机事件……2014年接踵而至的空难给人们乘坐飞机带来了巨大的阴影。春节将至,在外奔波的游子陆续回家过年,免不了坐飞机,但是,有一些人却对搭乘飞机产生忐忑、紧张、疑虑、恐惧等情绪,情形严重者甚至拒绝乘机,心理学家将这种表现称之为“恐飞综合征”。

  明知没危险也吓得要死

  飞行员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害怕坐飞机,以为只要理解飞机的安全性,就能安心乘坐了,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电梯、桥梁、隧道也很安全,但有的人进入后就会感到焦虑甚至惊恐。

  这究竟是为什么?

  波音777飞机投入使用已有18年,此前仅在2013年发生过一起空难,那还是韩亚航空的飞行员操作失误所致,飞机本身并无问题。从理性上说,这样的飞行安全纪录应该让人放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在认知上我们需要100%的绝对安全来消除焦虑,但绝对安全是做不到的。

  飞机在飞行途中经常会发生颠簸,这对机师来说是家常便饭,但乘客们听到异常的噪音、感到剧烈的晃动,就很容易出现恐慌。最初,大脑不确定这是不是危险,在激素的作用下变得焦虑起来。所以,了解航空的相关知识会帮助大脑进行评估,当大脑认为异常状况不是危险,就会停止分泌激素。如果颠簸频繁出现,程度越来越厉害,大脑就可能不胜负荷,即使乘客明白飞机发生异响和晃动的原因,知道并无危险,但也无法平静下来。激素持续分泌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焦虑,以致出现越来越强烈的逃跑冲动,但在上万米的高空,逃跑是不可能的,乘客能够做的只有乖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祈祷。有的人焦虑感最终失控,直至惊恐发作。

  灾难影响心态

  心理学家发现,灾难会影响群体情绪、适应能力和日常决策等。比如,许多美国人在“9·11”后改乘汽车;“SARS”后,我国的旅游和投资贸易等均有所下降;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的2个交易日,A股航空板块累计下跌5.26%。灾难事件带来的群体心理冲击主要源于突然增大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来不可测,且行且珍惜。”相关专家研究发现,灾难从3方面影响人们的心态和决策。

  只看到坏的可能

  意大利心理学家萨科发现,由灾难导致的不安全感会让公众变得更保守、不愿冒险。人们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坏结果本身,而忽略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这一事实。虽然空难的概率很低,但接连发生的事实的确让人觉得“上机容易下机难”。

  不再“过分自信”

  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的判断比别人更准确,相信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要高于平均水平,而坏事则远低于平均值,但灾难连续发生,会使“过分自信”倾向得以扭转。比如,“SARS”和“9·11”之后,买保险的人开始增多,而买彩票的人却越来越少。

  不可控带来无助感

  灾难总是突发的,但人们不喜欢“不可控”的无助感,于是希望找出其中的可控因素,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例如,公众将“9·11”归因为美国情报部门的失误,将“SARS”归因为吃野生动物,将MH17被击落归因为经过战乱地区。

  爱与药物可遏制恐慌

  专家称,受特殊事件影响,人们对飞行的恐惧更严重了,在出行选择上产生顾虑,交感神经兴奋,出现手抖、心慌、出汗等症状。对于已经明确诊断为“恐飞综合征”的人,不建议坐飞机,以免起飞后出现绝望的濒死感,对个人打击很大。如果飞机非坐不可,患者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上机前使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预防情绪紧张。

  对于普通人,了解航空科普知识可消除恐慌心理,让人们明白飞机是比较安全的交通工具——每天全世界有很多飞机在天上飞,发生意外的概率其实很低。上机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减少乘客的顾虑,例如团体乘客可提前开会放松减压。专家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对治疗恐惧病的效果很好,但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系统脱敏疗法对飞机乘客的效果并不持久,因为普通人不是机组人员,没有频繁飞行,脱敏效果很快就会失去。专家认为,更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是与别人多联系。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大脑会无意识地监视别人发出的信号,注意其身体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等,如果认为对方可以信赖,那么迷走神经会让心跳慢下来,进而让整个人都放松。如果有人充满爱意地望着你,你的大脑便会分泌催产素,进而抑制杏仁核区域的活动。因此,友善的同伴、亲密的爱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飞症”。

  汇编|秦改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