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中的玉石村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玉器,手艺,拆迁
  • 发布时间:2015-03-03 16:02

  安徽蚌埠,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玉器之城”,虽蚌埠不产玉,但这座城市里玉器坊、玉器街、玉器村随处可见,有超过2万蚌埠人从事玉器产业。然而,近年来玉器市场的不景气,也让蚌埠蒙上了一层阴霾。

  位于蚌埠城东的北工地,又叫幸福村。尽管是假日,但村口马路边玉石市场,大部分门面都关着,冷清得让人意外。

  在巷子口,44岁的冯国军靠在躺椅上,百无聊赖地拨弄着手机。他身后的门面里散落着很多从青海贩运来的玉石原料。一整天都没有人来光顾,这种现状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

  冯国军是青海人,十几年前蚌埠玉器市场刚形成不久,他就来到蚌埠贩卖玉石原料,前些年玉器市场景气的时候,他赚了一些钱,并在蚌埠买了房,举家迁到了蚌埠,却没有想到如今的惨淡光景。

  冯国军说,十几年前,蚌埠的青海玉石料商人只有1家,后来发展到30多家。进入2014年,就有人开始转行了。玉石原料价格变化也很“疯狂”,从最初的几毛钱每公斤、几千元一车,发展到好的1万多元每公斤。虽然最近玉石原料价格有所下跌,但好的依然能卖几千元每公斤。“毕竟,玉石原料开采越来越难,藏量也越来越少。”冯国军说,“但目前的状况是有价无市,自己能做的只是观望,看会不会好转。”

  与路口相比,幸福村深处要热闹一些,刺耳的玉石打磨声此起彼伏。在一间10平方米大小的民房里,25岁的李峰和弟弟弓着腰,依靠工作台上的灯光,细心打磨着手里的一件毛坯。

  李峰来自宿州,当了5年玉石学徒,而后自己创业。最近,李峰发现,拿货的人少了,赚的钱也少了。“只有这门手艺,能做啥?熬过去了就好了。”等待和观望是李峰兄弟唯一的选择。

  “2012年3月15日,央视曝光蚌埠玉造假,给蚌埠玉打击非常大,仿古玉可以说一蹶不振。”38岁的李青松从事玉石生意已经20多年,但那次央视曝光之后,他明显感觉到压力,好在自己做的不是仿古工艺。

  北幸福村中通往村外的一条巷子,曾经是玉器村最繁华的地方,聚集着几十家玉器销售店铺,然而很多都已关门,整条街没什么顾客。

  41岁的刘大彤正坐在店铺里发呆,整一个月没有一桩生意了。刘大彤的玉器店大约10平方米左右,几个展示柜里陈列着很多玉器,在灯光下熠熠发光。6年前,他从废品回收转行从事玉器经营,原因就是看到蚌埠人买卖玉器赚了大钱。而现在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不该碰玉器这行,“太难了。这5年来,玉器价格虽然没有跌,但生意却越来越不好做了。”

  同样冷清的还有距离幸福村不远的玉金香玉器市场。45岁的刘传印在玉金香玉器街买了两间门面,几乎花了全部的积蓄。刘传印和玉器打交道20多年,和很多玉器店老板一样经历了从学徒到开店的过程,但去年开始行情一直不好,连维持门面的费用都紧张。“玉器是富人玩的东西,特别是大件玉器,动辄好几万,甚至几十万,来买的要么是富人,要么是单位,送人的居多。”刘传印摇着头说,“现在大环境不是很好,钱少的买不起,有钱的不敢买。”

  “都在吃老本。”李青松在玉金香市场也有自己的门面,前些年倒腾玉赚了1000多万,目前正在打造一件号称中国目前最大的白玉九龙瓶,一吨重的料子就花了120万,几个工人耗时2年还没有结束,估计还得一年时间才能完工,他盘算这个瓶子,打造成功后,最少也得卖300万以上,但他现在担心的是,卖给谁?

  年轻、脆弱,这是专家对蚌埠玉器市场的评价。据了解,蚌埠幸福村已经被列入拆迁范围,这片土地上,可能建起一个规模更大的玉器产业园。但现实的问题可能不单纯是扩大规模的问题,如何让玉器市场回春,谁也没有好的答案。

  文、图|吴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