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柞蚕丝:Henan Nanyang Tussah Silk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周礼,南阳,柞蚕丝
  • 发布时间:2015-03-11 13:27

  柞蚕丝是中国特有的天然纺织原料,也是最古老,使用历史最悠久的纤维之一。相关史料与出土文物证实,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不少地区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蚕织技术。不像桑蚕可适应家养,柞蚕是野生蚕,多见于北方地区,放养在野外大山柞林之中,以柞叶为食。柞蚕丝基本都是从破茧中获取,不似家蚕可从完整的茧上缫出1000米长的纤维,故柞蚕丝绸看起来并不光滑、平整,本色接近黄褐,光泽温润如朴玉。它的韧度与刚性都强于桑蚕丝,保暖性更佳,常以其絮状做丝被与冬服。这次展览使用的柞蚕丝绸面料来自辽宁丹东,而柞蚕丝纤维则来自其蚕蛹的主要诞生地之一——河南南阳。关于最初人们是怎么开养蚕制帛的,除了几个传说,最有可能的假设应该是与果腹有关——为了取食蚕茧中的蛹充饥,古人以水浸煮蚕茧让其松散,发现蚕丝纤维纤长,于是加以整理用于纺织,制成比麻、葛等织物更加柔软舒适的织物。

  据《周礼》记载,周王朝对纺织手工业从纺织原材料的征集到纺织、织造、练漂、染色等工作都设有专门组织,彼此分工细致。这些主要机构称为“典妇功”,另外还分设有“典丝”、“典枲”、“内司服”、“缝人”、“染人”五个部门。《周礼》的这些记载说明周朝官办手工业中的纺织生产的组织和分工已经相当科学和细密,这样的管理方式,西方国家出现的时间比中国要晚得多。遂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南阳借着自然地理优势,已经围绕蚕丝展开了商贸活动,在春秋时期属归古缯国(“缯”是丝织品的总称),成为中国丝绸生产的兴始地,后变成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后因南阳的方城,地处军事要塞,战乱不断,养蚕织布为生的人不得不往外迁徙,至此,缓缓拉开了以南方作为丝绸纺织产业中心的序幕。

  时至唐宋,整个蚕丝产业彻底从河南、山东等地,即从黄河流域往长江以南转移。适宜桑树生长的南方开始大规模养殖桑蚕,更易管理且白净透亮的桑蚕丝及其丝绸制品,很快取代了北方的蚕绸,成为中国丝绸近1000年的代表,持续至今。

  由于各种原因,柞蚕丝绸现已不再常见,然而从西周就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柞蚕丝被,却因其无可取代的轻柔、保暖、透气等特性,历经3000年仍不衰败,成为了中国百姓独有的、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日常生活物 件,而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烹制”的外销货品。中国作为养蚕治桑的发源地,历来享有“东方丝国”之称,长期以来被欧洲称为“Seres”,即“丝国”;作为纺织品出口大国,随着汉唐兴起的丝绸之路,带动了最早的世界性绢马贸易,并持续了千余年。通过丝绸之路,植桑养蚕的技术向西传至波斯、罗马等地区。在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下,无论哪种丝绸制品,都不再是空乏、生冷的贸易物品,她们以自己独有的温驯与亲和,早已成为了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节,为世界的互助交融与和平发展,贡献着涓涓绵薄之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