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洞苗寨,亚洲唯一现存“穴居部落”

  • 来源:新报
  • 关键字:穴居部落,洞中苗寨
  • 发布时间:2015-04-17 12:21

  在贵州连绵不绝的茫茫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天然洞穴,几十户苗族家庭生活在这个神话般的巨型溶洞里,传承着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深居简出,享受着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宁静与安祥,过着自给自足的平淡日子,他们被称为亚洲唯一现存的“穴居部落”。

  眺望中洞,大山眼睛

  我第一次听到“洞中苗寨”这个名字的时候,探访“穴居部落”的好奇心就喷薄而出,去看个究竟就成为我旅行的充足理由。

  中洞苗寨位于贵州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格凸河流域内,当地人把这片大石山叫“小穿洞”。我和朋友一行人从贵阳出发,驾车经贵惠大道,驶过紫云县城后,向格凸河方向进发,前行40多公里后,我们把车停好,就收拾好背囊,徒步上山。中洞在大山的那一面的半山腰。

  要走到中洞可不简单,首先要沿着小道,爬上格凸河出口附近峡谷上方的山顶。山顶有个溶洞当地人称为上洞,而可以飞过飞机的天生桥是下洞,中洞则位于上洞和下洞之间的半山腰。

  远远望去,中洞的巨大洞穴,像大山睁开的一只巨大的眼睛,洞前的翠竹绿树是美丽的睫毛,与上洞和下洞三洞相映成趣,堪称绝妙组合,“真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我们翻过山岭,刚见下洞却已汗透衣衫,累得气喘吁吁。好在山顶的上洞已在视线之中,中洞也就不再遥远了。

  几经歇息,我们来到中洞,虽然此前已经对中洞有个想象,但扑入眼帘的“中洞”之大远远超出了我们对“洞”的想象,还真把我们震住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洞穴,巨大洞穹高约50米、宽约115米,深有215米。站在入口,洞中的村庄扑面而来。

  洞穴民居,返璞归真

  据洞中的居民介绍,解放初期,他们这吴、王、罗、梁四个姓氏的20户人家为了躲避土匪,从祖辈居住了百多年的“下洞”搬迁至中洞,这一住就是60多年。

  我们在洞中穿行,其实是在一个村庄穿行,居民的房子大都挨着洞壁修建,是典型木质结构的“五柱四瓜”或者“三柱二瓜”的构架,有的用木板当墙壁,有的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编成巨大的竹席挡风避雨,由于建在洞中,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没有屋顶,返璞归真,别有情趣。

  在洞中,居民一家挨着一家,用竹篱笆隔出自家的“地盘”,阡陌相通,鸡犬相闻,洞中人家几乎都养猪、养鸡鸭、养鸟、养蜂、织布,和洞外的其他居民没有什么区别。而洞外不远处,坡上坎下,就是家家户户的耕地菜地,青青的蔬菜长得很是标致,好些勤劳的女子正在地里劳作。洞中的小孩子,看见我们倒不显得那么生分,但那怯怯的眼神中却流露出山泉般的清澈和无暇。

  以前,在中洞的洞里,还有一所小学,在洞中间的空旷的空地上,有两个篮球架,就是以前小学留下的。据说中洞小学以前有100多学生读书,几年前在社会的资助下学校搬迁到外面,教学环境大为改善,在曾经的校舍中,我们在墙壁还看见了“严教勤学,面向未来”的标语。的确,面向未来,变化是肯定要发生的。

  将近下午,我们闲散的在中洞漫步,外出劳作的女人,有的背着还未断奶的孩子,三三两两的回到家中,不一刻,缕缕炊烟从没有屋顶的房中升起,向洞外飘去。如果我们站得远一些,看见的风景一定像飘渺的仙境。

  心中仙境,世外桃源

  不过对于中洞的居民,这里的确是他们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前些年,当地政府曾试图把村庄搬出去,在山脚下把房子修好了,但最终没有人愿意离开,这让他们的“穴居生活”更加增添了不少神秘的成分,“中洞”已经成为这百十口人的心灵家园,穴居作为一种远古的居住文化将在这里现实的存在着,并原滋原味的延续着。

  以前,中洞苗寨是不通电的,直到2003年,有人捐款10多万元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中洞苗寨才用上电。洞里的生活,在我们外来人看是清苦的,甚至是枯燥的。

  但在中洞,记者看见,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眼神里满是安宁,满是祥和,没有一丝丝大城市光怪陆离的染色,他们脸上没有哀怨,只有淡定与淡然。这些是到过中洞的人都想拥有却无法拥有的。

  这也许就是“中洞穴居部落”真正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

  景点名片:“中洞苗寨”距贵阳161公里,位于离安顺市76公里的紫云格凸河畔。据国家旅游局调查,被称为亚洲唯一现存的“穴居部落”。

  旅游方式:适合自驾游。如果乘车前往,可在贵阳乘车到紫云县城,然后再从紫云县城乘车到水塘镇,再到格凸景区,然后从景区步至到中洞苗寨。

  周边名胜:格凸河景区。

  文/“心在贵途”报道组 曾广超 左国辉 张文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