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x86 架构引领灵活布局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国信,证券,架构,布局
- 发布时间:2010-07-09 14:22
那么国信证券遵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化理念呢?它是怎样在如火如荼的股市中抓住机会,步步为营的呢?在深圳国信证券总部,国信证券首席工程师廖亚滨为记者揭开了它们的信息化面纱。廖亚滨亲身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起落与几乎所有的技术应用,他是中国证券业入行最早的一批CIO,也是营业部级证券交易系统的缔造者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国信证券从一开始就没有“包袱”,就算是对证券业而言灾难性的“千年虫”事件,它都很好地绕过了风险,“因为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公司所有的应用系统重写一遍。”廖亚滨的自信,来自于国信证券信息系统的灵活、兼容、可扩展性。
引入X86 架构
“1991 年这个行业刚起步的时候,没几个人看好IT 系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证券业蹒跚起步,前途难卜,依附于上面的证券IT也被认为“是块贫瘠的土地,再辛苦耕作也收获不了多少粮食”。而廖亚滨就在这个颇受争议的时候入行了,并在之后的十几年中一直奋战在“证券IT”第一线。
“当时因为业务量不太好,所以我们能够采用的技术平台只能是最便宜、最通用的。”廖亚滨回忆说,当时在做柜台系统连接局域网时,一把七八百块钱的专业钳子他们都不舍得买。而就是在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壤里,国信证券的信息化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怎样用一些比较合适和相对经济的技术方案来解决我们的现实需求,是国信证券一直思索的关键问题。而我们在适合的基础上,也一直试图把公司业务或行业发展的需要和我们能掌握的信息技术做一个紧密的结合,这样的‘结合’体现在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廖亚滨说。
1991年,国信证券上线了柜台辅助系统,虽然当时的业务量不大,这套系统却从客户管理、资金管理还有报单管理等方面大大提高了营业部的运作效率,当时刚刚毕业的廖亚滨正好参与其中。一年后,随着交易量的第一次大规模增加,国信又在行业率先大规模推出了电话委托系统和触摸屏交易系统,从此,客户不需要再站着排队了。
后来,为了更好地管理越来越大的客户量,保护客户信息,国信开始把核心系统平台换成三层架构,在客户端和后台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件。
真正的行业发展期出现在2000 年,随着证券行业的不断发展,交易量越来越大,客户也越来越多,但国信之前的业务系统都是面向业务处理而非业务分析,这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生敏感的证券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阻碍。考虑到未来发展,国信证券又和金证联合,采用微软技术平台,把数据库构建在SQL Server 之上。
把数据放在x86 架构的信息系统上,在当时很多大型金融企业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x86 就意味着不稳定、低成本。而金融界从来不缺钱,它们的核心数据库一般都架构在昂贵但稳定的小型机或者大型机上,所以国信证券的这种举动不免让很多人都感到“不放心”。
“我们的决策思路首先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为了上一个所谓的大平台去做一笔投入。”廖亚滨说,当时国信面临很多选择,很多国际级的大公司,也跟国信交流商业智能或者数据仓库之类的平台或产品。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经过与合作伙伴、软件与硬件厂商多次的测试、验证与对比,国信还是走了一个技术实验室类型的发展路线,最终选择了x86 硬件服务器和微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平台。
在廖亚滨看来,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本身都是滚动的,所以国信证券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都会尽量尝试一些当时能够获得的新技术,这样既没有背包袱,同时又能享受到技术进步的成果。
IT 紧跟业务
相信人们都不会忘记2 0 0 7年那如火如荼的大牛市,市场交易量屡创新高,一度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大量数据单证交易的高峰期,多家证券公司相继大面积宕机,国信证券的系统却从未出现任何疏漏。
廖亚滨强调,“不管是从国信证券的发展经验,还是从这个行业的技术文化来看,国信证券现在的业务发展与技术发展是很匹配的,这正是国信一直以来能以较低的成本掌控行业技术的关键原因之一。”
国信证券会自己先定一个指标,之后再分析这个指标,使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跟进市场行情的变化。据廖亚滨回忆,从2006 年4 月开始,虽然当时每天的交易量只有400亿元左右,国信就已经尝试着为市场交易量达到1 0 0 0 亿元提前做准备了。
但行情的变化,很多时候是意想不到的,应该如何来部署IT系统?廖亚滨强调:“一定要注重在运行状况中对关键监控点的跟踪。”他甚至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股市是一个动态平滑的变化过程,I T 系统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出了事故才去救火。”因此国信证券严格设定了各项警戒值,包括带宽的大小、机器使用率、每秒处理请求的响应时间长短等,并对这些关键指标进行了密切跟踪。
在牛市的鼓动下,扩容成为了2007 年证券业IT 建设的主旋律,但国信证券却意识到,扩容只是发展的大方向,小的发展方向则应该是滚动式发展,按日追踪变化,把系统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尽可能多的工作都做在前面。据此,国信证券制定了两大计划和三大步骤:计划2006 年6月按照3 0 0 0 亿元的交易量来扩容,2007 年5 月按照8000 亿元的交易量来扩容;总体则按照2000亿元、3000 亿元、8000 亿元的规模分三步完成。这样,当具体行情到来的时候,国信早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除了对系统的完善和对技术的跟踪,廖亚滨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在做另一个平衡—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匹配。他认为,要做到“只要业务部门有新的想法,IT 部门就能够及时响应”,需要有一支既懂业务语言又懂IT 的团队。
“IT 的建设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业务需求与I T 建设之间的关系。”廖亚滨说。在国信,IT部门的10%左右是业务人员,不仅仅只是业务部门提需求,IT 部门也会经常给业务部门推行新的技术来改进业务,更重要的是告诉业务人员这项技术究竟能够给业务上带来哪些好处。
“理想化的IT 整体方案与现状如何来平衡最令人头痛。”廖亚滨认为,CIO 要不断地适应业务与市场的变化,无论是系统的开发,还是升级优化,都要及时跟进。这就要求CIO 要尽快地把相关服务做出来,技术支持要到位。
所以,国信证券制定了“领先市场半步”的IT 发展战略,多年来其业务一直紧跟市场变化。因为证券公司未来的竞争将是品牌化竞争,仅仅依赖一两个证券经纪人是远远不行的。要吸引住客户,券商必须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国信证券的营销策略是根据客户需求细分市场,实行品牌营销。在支持业务拓展方面,成立金色阳光财富管理中心,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不同产品,有普通教育型的客户,有针对保证金15万元以上、偏自主型的客户,也有保证金在100 万元以上的依赖型客户。
而除了券商普遍采用的网上证券,国信证券还自主研发了“移动金色阳光”证券短信服务,为个人证券投资者提供了全新、便捷的专业证券短信服务。它可以根据客户需要,通过短信推送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账户提醒、市场行情、研究资讯和操作指导等服务。据介绍,如今该业务的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236 万。
掌握主控权
证券行业天生就是与数据打交道的,数据处理则高度依赖信息技术,而如今的信息技术更是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了。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证券公司不同于有着“沉重包袱”的大银行,它们一般都是轻装上阵,更灵活,也更兼具“互联网基因”。
对这一点,廖亚滨表示赞同,他认为,证券IT 不同于银行IT和保险IT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阶段性,它能够根据行业的业务发展,采购一些当时的普通技术或者标准化技术。“正因为这样,我们整个行业的信息技术总体拥有成本,应该是金融行业里性价比最好的,而且没有银行业、保险业那么大的包袱。”
另外,由于整个证券行业的应用都掌握在少数几个开发商、证券公司手里,券商往往能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迅速构造一些新平台。这样一来,虽然不必为“选择太多”而烦恼,但是却造成了证券IT市场竞争不足、市场化程度极低的后果。
“这就要求券商有较高的自主研发水平,以及对新技术应用的前瞻性。”一路走来,国信证券正是在走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廖亚滨表示,虽然国信的信息系统并非一砖一瓦都自己搭建,但它们能够掌控一切,遇到升级、改造都不怕,因为很多核心应用都是自主研发的。
比如,在建设数据中心项目时,国信证券就考虑到了自己对相关系统和技术的可控性,于是选择了和微软的技术人员一道开发,把两方面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不是选择某项成品。在数据中心第一期项目中,主要完成的目标是“数据的集中,以及建立一些数据模型”,在这个项目中,微软负责解决技术问题,国信证券负责解决业务问题。而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以数据挖掘为目标的数据中心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国信也会在可控的基础上与第三方合作。
谈及当下正流行的云计算,廖亚滨表示,只要云计算的相关技术成熟了,他们就能迅速将自己的数据和应用迁往“云端”。他之所以这样自信,就是因为对国信证券整个团队和决策层的信任。“无论是引入第三方的资源,还是使用新技术,我们的制度都是开放的,我们I T团队也有不断学习新技术的文化氛围。
“发动群众,让每个个体都有他的主动性,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据廖亚滨介绍,这样的情况在国信证券涌现过很多,“我们好几个营业部的电脑经理,因为亲历第一线,对业务情况了解得非常到位,同时又有技术思路,所以很快能针对某个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类事例不断被我们列为榜样和标兵,鼓励在各自岗位上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