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数字化医院创新四种模式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南京,军区,数字化,医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09 14:54
南京军区致力于提升“四种能力”: 面向战场保打赢的多样化保障能力、面向基层强服务的区域化防治能力、面向临床促质量的智能化诊疗能力、面向管理增绩效的精细化管控能力。
南京军区全区医院60% 应用PACS 系统,70% 应用LIS 系统,80% 应用门诊医生工作站,研发应用150余个子系统,实现全流程优化、全方位服务、全成本核算和全绩效管理,有力推进了军区医院建设跨越式发展。主要做法是,坚持“四个面向”,创新“四种模式”,提升“四种能力”。
1. 面向战场保打赢,创新基于电子伤票的医疗后送模式,着力提升从平时向战时延伸的多样化保障能力。
构建卫勤数据链,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快速准确地采集和传输卫勤信息,是决定卫勤保障成败的重要因素。运用射频卡、无线通信技术,研发集信源采集、信道建立与信宿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伤票系统,及时快速采集伤员伤类、伤情和分布情况,打造纵贯前方到后方整个流程的“卫勤保障数据链”。
依托远程医学网,实现伤员救治可视化。现代战争伤员量大、伤类多样、伤情复杂,一线救护技术力量有限,难以适应战场危重伤员早期救治的要求。研制机动卫勤分队和基地医院信息系统,依托远程医学平台,通过卫星通信网络,无线联接营连抢救组、卫勤分队与基地医院,实时传输野战病历和视频图像,实现在可视条件下指导疑难伤情判定、危重伤员处置、重大手术开展等,有效发挥基地医院辐射功能,提高一线救治能力。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南京总医院3 位院士成功实施了对地震伤员的远程救治指导。
建立决策数据库,实现卫勤指挥精确化。高效指挥是提升野战卫勤保障能力的关键。根据保障任务和战场需求,在战役层次分类建立了防疫防护、药材储供、卫勤动员等模块信息数据库,通过野战通信网络和辅助决策系统,实时监控、掌握伤员现状和分布特点,为合理调控卫勤部署提供了依据,力求实现精确高效卫勤指挥。
2. 面向基层强服务,创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网络医学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从院内向院外拓展的区域化防治能力。
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横向联合、纵向衔接、全维贯通的网络医学服务模式。
拓展院队区域化医疗服务。
利用相关信息网络,通过数据和应用的托管,在医院和部队之间架起网桥。官兵在基层部队可以网上挂号、预约、检查、咨询、就诊和探视; 部队可实时掌握伤病员在医院就医检查、用药、诊治基本信息; 医院为官兵提供远程的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疾病干预,及时掌握部队疫情动态,实现多方位、全时制、零距离服务。
拓展院所一体化医疗服务。
运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浏览器服务,把医院和干休所联为一体,在前置服务上做文章。前置接诊,在干休所开设网络门诊,免除老干部路途奔波和排队等待; 前置住院,在干休所开设网络病房,解决老干部住院难和家庭照顾难问题,提高一线抢救成功率; 前置药房,医院干休所一起办药房,有利于干休所合理用药和卫生经费统筹使用; 前置保健,老干部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院专家“面对面”的指导。
拓展院际集群化医疗服务。
建立院际专用网络,利用网络互联技术,联接区域内不同军队医院,建立资源共用、信息共享、诊疗一体的医院集群。院际互通军人就医信息,互用大型医疗设备、互认医学检查结果,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方便官兵就医。院际开展远程会诊、技术帮带、协作攻关,有利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联通社区、乡镇医院,有利于为驻地群众服务。
3. 面向临床促质量,创新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医疗模式,着力提升从分散到集成转变的智能化诊疗能力。
针对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分散孤立、共享脱节的问题,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临床需求为引导,基于电子病历,研发建立诊疗与患者、医务人员高度融合,门诊住院全线联通、临床辅诊全面协同、医疗护理全程优化的数字医疗模式。
全环节联通优化就医流程。
以优化就医流程为切入点,充分应用磁卡、条形码、因特网和手机短信等载体,建立统一的服务窗口、呼叫中心、门户网站,提供预约、咨询、反馈等功能,减少院前等待、简化院内流转、跟踪院后随访,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程联动,预约、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环环衔接,有效解决就医排长队、常排队等现象。经统计,应用门诊信息系统,门诊通过率增加50%~100%。
全系统融合密切专业协同。
利用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整合医学影像、病理、超声、胃镜、检验、监护、麻醉、医嘱、护理等20多个临床业务子系统,依托院区局域网,建立了互联互通、在线协同的医护诊疗工作站,形成“闭环医嘱链”,实现医药护技全岗位协同,临床辅诊全专科协同,下达执行、检查报告全过程协同,较好解决了部门独立、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
全路径监控规范诊疗行为。
制定诊疗标准化方法,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运用工作流技术,把医疗、护理、检查、用药的全过程贯穿一体,通过智能、主动的提醒,对诊疗行为和结果进行监控和反馈,实时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辅助支持,实现合理临床用药、控制医疗成本、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充分发挥信息集成集智集约作用,增强诊疗活动的规范性、可控性、安全性。
4. 面向管理增绩效,创新基于数据中心的绩效管理模式,着力提升从粗放到集约转型的精细化管控能力。
从服务保障、质量效益、基础实力三个方面,构建院科组三级绩效评价的管理新模式,作为融合军卫一、二号工程的“三号工程”,引导医院走优质、低耗、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健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全资源掌控。在全区医院成立了人力资源、财经和物资采购等三大管理中心,基于“军卫”、“军财”工程平台,健全了三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人事考核、人力成本计算、人员考勤综合管理; 财经管理系统实现经济业务从源头到末端环环相扣的追溯管理; 物资管理系统实现经费物资核算流程一体化闭环管理。此外,还研发了卫生战备、教学科研、“三基”考核、满意度测评等10 个管理系统。
建立标准化数据中心,实现全信息整合。遵循行业标准,运用数据融合技术,通过数据建模、数据抽取、数据洗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面向主题的标准化数据中心,消除“信息孤岛”,兼容新老系统,实现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存储、信息互通和集成利用。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全绩效管理。从2005 年起,构建军队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发综合绩效评价管理系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合运行分析、运营诊断、质量跟踪、服务评价等辅助决策功能,对医院管理各项工作流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处理和实时决策,实现了全员额、全过程、全要素绩效评价管理。
……
南京军区全区医院60% 应用PACS 系统,70% 应用LIS 系统,80% 应用门诊医生工作站,研发应用150余个子系统,实现全流程优化、全方位服务、全成本核算和全绩效管理,有力推进了军区医院建设跨越式发展。主要做法是,坚持“四个面向”,创新“四种模式”,提升“四种能力”。
1. 面向战场保打赢,创新基于电子伤票的医疗后送模式,着力提升从平时向战时延伸的多样化保障能力。
构建卫勤数据链,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快速准确地采集和传输卫勤信息,是决定卫勤保障成败的重要因素。运用射频卡、无线通信技术,研发集信源采集、信道建立与信宿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伤票系统,及时快速采集伤员伤类、伤情和分布情况,打造纵贯前方到后方整个流程的“卫勤保障数据链”。
依托远程医学网,实现伤员救治可视化。现代战争伤员量大、伤类多样、伤情复杂,一线救护技术力量有限,难以适应战场危重伤员早期救治的要求。研制机动卫勤分队和基地医院信息系统,依托远程医学平台,通过卫星通信网络,无线联接营连抢救组、卫勤分队与基地医院,实时传输野战病历和视频图像,实现在可视条件下指导疑难伤情判定、危重伤员处置、重大手术开展等,有效发挥基地医院辐射功能,提高一线救治能力。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南京总医院3 位院士成功实施了对地震伤员的远程救治指导。
建立决策数据库,实现卫勤指挥精确化。高效指挥是提升野战卫勤保障能力的关键。根据保障任务和战场需求,在战役层次分类建立了防疫防护、药材储供、卫勤动员等模块信息数据库,通过野战通信网络和辅助决策系统,实时监控、掌握伤员现状和分布特点,为合理调控卫勤部署提供了依据,力求实现精确高效卫勤指挥。
2. 面向基层强服务,创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网络医学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从院内向院外拓展的区域化防治能力。
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横向联合、纵向衔接、全维贯通的网络医学服务模式。
拓展院队区域化医疗服务。
利用相关信息网络,通过数据和应用的托管,在医院和部队之间架起网桥。官兵在基层部队可以网上挂号、预约、检查、咨询、就诊和探视; 部队可实时掌握伤病员在医院就医检查、用药、诊治基本信息; 医院为官兵提供远程的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疾病干预,及时掌握部队疫情动态,实现多方位、全时制、零距离服务。
拓展院所一体化医疗服务。
运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浏览器服务,把医院和干休所联为一体,在前置服务上做文章。前置接诊,在干休所开设网络门诊,免除老干部路途奔波和排队等待; 前置住院,在干休所开设网络病房,解决老干部住院难和家庭照顾难问题,提高一线抢救成功率; 前置药房,医院干休所一起办药房,有利于干休所合理用药和卫生经费统筹使用; 前置保健,老干部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院专家“面对面”的指导。
拓展院际集群化医疗服务。
建立院际专用网络,利用网络互联技术,联接区域内不同军队医院,建立资源共用、信息共享、诊疗一体的医院集群。院际互通军人就医信息,互用大型医疗设备、互认医学检查结果,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方便官兵就医。院际开展远程会诊、技术帮带、协作攻关,有利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联通社区、乡镇医院,有利于为驻地群众服务。
3. 面向临床促质量,创新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医疗模式,着力提升从分散到集成转变的智能化诊疗能力。
针对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分散孤立、共享脱节的问题,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临床需求为引导,基于电子病历,研发建立诊疗与患者、医务人员高度融合,门诊住院全线联通、临床辅诊全面协同、医疗护理全程优化的数字医疗模式。
全环节联通优化就医流程。
以优化就医流程为切入点,充分应用磁卡、条形码、因特网和手机短信等载体,建立统一的服务窗口、呼叫中心、门户网站,提供预约、咨询、反馈等功能,减少院前等待、简化院内流转、跟踪院后随访,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程联动,预约、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环环衔接,有效解决就医排长队、常排队等现象。经统计,应用门诊信息系统,门诊通过率增加50%~100%。
全系统融合密切专业协同。
利用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整合医学影像、病理、超声、胃镜、检验、监护、麻醉、医嘱、护理等20多个临床业务子系统,依托院区局域网,建立了互联互通、在线协同的医护诊疗工作站,形成“闭环医嘱链”,实现医药护技全岗位协同,临床辅诊全专科协同,下达执行、检查报告全过程协同,较好解决了部门独立、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
全路径监控规范诊疗行为。
制定诊疗标准化方法,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运用工作流技术,把医疗、护理、检查、用药的全过程贯穿一体,通过智能、主动的提醒,对诊疗行为和结果进行监控和反馈,实时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辅助支持,实现合理临床用药、控制医疗成本、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充分发挥信息集成集智集约作用,增强诊疗活动的规范性、可控性、安全性。
4. 面向管理增绩效,创新基于数据中心的绩效管理模式,着力提升从粗放到集约转型的精细化管控能力。
从服务保障、质量效益、基础实力三个方面,构建院科组三级绩效评价的管理新模式,作为融合军卫一、二号工程的“三号工程”,引导医院走优质、低耗、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健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全资源掌控。在全区医院成立了人力资源、财经和物资采购等三大管理中心,基于“军卫”、“军财”工程平台,健全了三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人事考核、人力成本计算、人员考勤综合管理; 财经管理系统实现经济业务从源头到末端环环相扣的追溯管理; 物资管理系统实现经费物资核算流程一体化闭环管理。此外,还研发了卫生战备、教学科研、“三基”考核、满意度测评等10 个管理系统。
建立标准化数据中心,实现全信息整合。遵循行业标准,运用数据融合技术,通过数据建模、数据抽取、数据洗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面向主题的标准化数据中心,消除“信息孤岛”,兼容新老系统,实现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存储、信息互通和集成利用。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全绩效管理。从2005 年起,构建军队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发综合绩效评价管理系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合运行分析、运营诊断、质量跟踪、服务评价等辅助决策功能,对医院管理各项工作流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处理和实时决策,实现了全员额、全过程、全要素绩效评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