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让“朋友圈”很受伤 微信“养生帖”,微微相信即可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伪科学,朋友圈,微信,养生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0 08:12
如今,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各式各样的“养生知识”,令人眼花缭乱。“早上洗头最好”、“吃饭的正确顺序”、“热柠檬水能防癌”、“饭后喝凉水会致癌”、“晚上锻炼身体等于慢性自杀”……其中除了一些看似常识性的内容外,也不乏颠覆常理甚至骇人听闻的信息。对这些在网络上流传的“养生知识”,不少中老年人十分信奉,除了频频转发分享外,还会亲自尝试。但也有一些人会持质疑态度,认为这些“养生知识”常常自相矛盾,来源、科学依据均不明确。那么,这些所谓的“养生知识”,真的有那么灵验吗?
【案例直击】
那些被朋友圈忽悠的“养生达人”
晚上锻炼身体等于慢性自杀?
今年45岁的刘女士是一位“养生达人”,她经常在微信上搜罗各种“养生知识”,并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玩微信以前,她晚上经常去健身房跳健身操,但是,当她看了“晚上锻炼身体等于慢性自杀”这则养生帖之后,就再也不敢晚上去锻炼了。她煞有其事地表示:“微信上说,有个陕西人退休后每晚都到球场去跑步、跳舞,两年下来,身体不单没有强壮,反而失眠头晕,血压也偏高。因为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晚上百鸟归巢,精气神内敛,阳气收藏,毛孔内闭,这时再拉筋练骨,跑步跳舞,就会筋肉充血,脏腑亏虚,人就会越来越没劲。”不过,刘女士也坦言,自从晚上不运动之后,她的身体素质就变得越来越差,因为她白天要上班,晚上没锻炼的话就几乎没时间运动了。
“大白菜排毒法”真的有效?
对于微信上的“养生鸡汤”,60岁的老郑也觉得十分有用,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什么不能吃,什么不能多吃,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的养生帖上,都能找到答案。微波炉致癌、长期吃方便面致癌、凉白开水隔夜致癌……对于这些说法,老郑觉得说得十分在理。
老郑表示,“排毒”在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中,“大白菜排毒法”在微信朋友圈被广为转发,并被不少网友尝试。“大白菜,以叶为主加水煮,不加油盐,可适量放少许辣椒或是去皮生姜,白菜要煮得烂一点。每天肚子饿了就吃,连吃三天,不吃别的。第三天除了吃白菜叶可再喝些白菜汤。”根据微信描述,坚持21天以上的人会排出五种颜色的大便,那是把五脏里的毒都排清了。
“我按照该方法试了试,还真有一定效果。”老郑称,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维生素,能润肠通便,帮助消化。但有专家指出,正常人按照这个吃法,几天后,人体内就会因缺盐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会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
热柠檬水救你一辈子?
今年55岁的老赵也是一个注重养生的人。他说,最近微信上在传一则消息,说热的柠檬水可以杀死癌细胞、预防癌症,还可以强化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达到美容效果。他看到这则消息后,就经常买柠檬来泡水喝,每天至少要喝2到3杯。喝了两个月的热柠檬水,老赵以前丢三落四的习惯还是会常犯。“记忆力没变好,可能是柠檬水还没喝够吧,养生要坚持,长时间积累下来才会有效果。而且,现在癌症多发,预防癌症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但医生的说法是:热柠檬水虽是弱碱性水,但人体的器官本身就在不断起着酸碱平衡的作用,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进入身体里,身体内部也会自动调节成适合的酸碱值。喝柠檬水最大的好处就是补充水分,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的说法完全夸大了弱碱性水的作用,这种说法不靠谱。
【调查分析】
微信“伪科学”横行背面是“营销”
用夸大性图文唤起恐惧情绪
记者在调查中获悉,微信上的养生谣言具有很强的规律:首先,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次,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最后,其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且与所述主题相关性差。
这些话题会引发大家的好奇去看个究竟,因此很容易出现高点击率和高转发。相对而言,60后、70后容易成为信谣、传谣、造谣的主力军,而80后和90后由于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得以获知更全面的信息,加之目前大学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均在80后和90后,其对谣言的辨识能力较强。
数字化+多图+恐怖后果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谣言中有33%包含死亡唤起,比如,“毁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关词会被经常使用。其中有48%会引起读者恐慌,人们往往会采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通过数字和图片这类“不容否定的证据”再加上“有毒、致癌”这样的严重后果,非常容易引发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这些信息同时还会激起人们保护亲友的强烈欲望,而这也是你爸你妈最喜欢在朋友圈刷这类消息的原因。
制造噱头为推销
那么,这些唬人的谣言帖到底是谁发布的呢?为什么要发布这些虚假信息呢?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打开一篇题为《饭后吃它,大量排出体内致癌物》的转发帖。帖子中,主要是介绍饭后吃梨的好处,以及不同的吃梨方法,有不同的健康养生疗效。不过,在帖子的末尾处,记者看到“蚬黄金:台湾进口、台湾小绿人文号(相当于国食健字)、CCTV专题报道、市场黑马、全新产品、绝无同类,欢迎关注”的字样。在文字下方,还标注了微信号、联系电话、网址以及二维码。随后,记者登陆网站发现,其为北京兆鸿天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该公司致力于健康类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市场推广。
除了关于吃梨的帖子外,诸如《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柠檬水抗癌比化疗强一万倍,热的柠檬水救你一辈子》、《素食中的补血之王》、《不同血型,不同的养生方式,太珍贵了!》等帖子的结尾处都要求读者加入微信号。而这些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信息大多没有科学依据,甚至是自己创作的“谣言”。之所以发布,就是为了赚钱。而发布这些虚假信息的公众号,很多都在做微信营销和推广。
【业内提醒】
普及养生理念和医药常识才是重点
不可盲目尝试“养生知识”
对于微信上盛传的“养生知识”,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质疑。广州海珠区新港街卫生服务站郑医生表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微信上流传了一篇叫《蘑菇还是少吃一点吧》的文章,当时我的朋友圈就被这‘蘑菇’刷屏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郑医生解释道:“和某些食物相比,蘑菇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确实高。但蘑菇是否重金属超标主要与其生长环境有关,一般说来,野生蘑菇的重金属含量要比人工栽培的高。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蘑菇大部分是人工栽培的,所以它们接触重金属的几率就特别小,更谈不上重金属超标了。这条微信里的蘑菇,如果针对的是野生蘑菇,那它是有科学根据,可是它把所有蘑菇放在一起下结论,就有失偏颇了,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嫌疑。”
新港街卫生服务站郑医生提醒,遇到各式各样的健康养生帖,市民应该自己先想想这些内容的真伪,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掌握一些正确的知识,通过多思考,从多方面了解来识别出虚假的信息。
转发之前需三思
广州某重点高校的李副教授则告诫,人们转发养生帖前应该多看、多想、多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是出自哪个公众账号的,此账号是否权威,证据是否充分,想想文章是否以商业营销为目的,查找更多的资料来辨别信息的真伪。如果网友不经思考,只是觉得很震惊、很新奇就转发,这可能会错误引导自己和朋友,如果别人误信为真,还可能出现出于好意最终却害了人的情况。”
【百姓心声】
朋友圈养生帖,你信吗?
记者在随即采访中发现,十位使用微信的市民中,年轻人及上班族对于朋友圈中的“养生帖”持相对理性的态度,并未轻易相信;但中老年人的态度则相反,并乐于分享自己在朋友圈看到的养生知识。
◆热衷型
微信成了“厨房好帮手”
“朋友圈什么都有得看,各地的新闻啊健康知识啊都能知道一些,看到那些新奇的、有用的就会分享。”50多岁的黄阿姨说,以前都是从报纸电视学到的养生知识,现在从手机也能看到,比以前方便了很多,“特别是那些讲食物相克的,什么东西不能一起吃,比如豆腐和菠菜同吃易得结石,吃海鲜还不能喝果汁!”由于家人的饭菜都是黄阿姨来做的,朋友圈的这些“养生帖”就成了黄阿姨的“厨房好帮手”,但对于这些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黄阿姨则没有多想,“别人发出来的不会造假的吧?而且我看到大家都在转发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
◆理智型
来源不明确的不可信
陈先生是在广州淘金路上班的白领,对于这些在朋友圈中被传播的养生知识,他持保留态度,“现在这些养生知识太多了,一时说这个可以抗癌,一时又说那个吃了会中毒,都是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不可信。”陈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养生帖”在他朋友圈里并不多见,因为朋友圈都是同事朋友居多,大家都会相对理性地对待这些消息,“现在谁都可以来做这个公众号,里面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也都不明确,有时候还见过一些做金融理财的公众号发布养生类的文章,你说这信得过么?”
◆无奈型
很多师奶都吃这一套
“朋友圈确实有不少养生知识,但大都没有明确的科学根据,我自己是不信的。”但在朋友圈看到这些被“疯传”的养生文章,郑小姐也很无奈,“有时候看到我妈也在分享这些东西,我也会跟她说这些东西不要相信,但她就是不听,还说身边那么多人都在发。记得有次我妈分享了个‘椰子能治百病’的,然后我妈就经常买椰子回家。”在郑小姐看来,微信上传播的养生知识大都只是些“标题党”,“什么‘能治百病’、‘千万不要死于无知’,这些都是故意夸张事实吸引人眼球而已,可是偏偏很多师奶都吃这一套。”
【为您支招】
如何快速辨别谣言
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
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存疑的。这里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是看字体大小:文章字号很大的话,谣言可能性就很高。和各种电话骗局一样,微信谣言的主要目标读者也是老年人群。因此发谣言帖的营销号们有时候会很贴心地把字体放得很大,来方便老年人阅读。
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都可以默认它为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面对微信上的吓人文章,则应该一律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权威声音
发布虚假信息要承担法律责任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微信上的养生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推销产品。根据《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在微信上发布以营利为目的的虚假信息,必须负起相关刑事责任。还有另一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仅供娱乐消遣的养生类信息发布行为,目前不受到法律处罚。还有一种情况,发布虚假信息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只要对他人造成了人身或财产损失,情节严重的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靠自己去辨别虚假信息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我认为,市民在看到微信养生帖时应该先上网查一查事件或文中专家的出处在哪里,或者上果壳网这些权威的科普网站去了解清楚,不要随便相信朋友圈的养生帖,也不要随便转发。微信上很多文章都是危言耸听吸引人注意,真正科学的东西不会那么极端、那么绝对。所以市民遇到有疑问的信息应该多考究,或者问问有关专业人士,不要完全以微信为养生的依据。
据我了解,相关部门会拦截虚假信息,微信也会监管,但是面对如此海量的“养生帖”,真正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去辨别虚假信息,也可以多从权威媒体等正规渠道去获取养生知识。
小结
不如心情舒畅多锻炼身体
微信朋友圈上面的很多养生帖子,标题都很唬人,让人忍不住想点击进去看个究竟。其实,只要仔细一看,稍加辨别,就会发现其中很多是“伪养生知识”。因此,如果看见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相矛盾或冲突的内容时,最好多方求证,再来决定是否相信它。养生涵盖生活习惯、身体锻炼等多方面的合理均衡,与其动动手指转载微信上的“养生奇文”,不如心情舒畅、多锻炼身体来得实在。
文/钟紫燕 关燕媚 黄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