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生意经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微电影,失眠笔记,死后三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0 08:18
这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经过几年坚持,优酷的大师微电影项目进入了良性循环”,今年3月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优酷员工告诉记者。
3月25日,由优酷出品、香港国际电影节联合主办、宝格丽赞助的“2015大师微电影”首映发布会在香港举行,导演黄建新、蔡明亮、严浩、莫森·玛克玛尔巴夫携主创团队出席。
2012年优酷出品推出“大师微电影”项目,每年邀请四位亚洲名导,给他们提供相同资金、不设框限,由他们自由发挥,拍摄个人风格强烈的微电影作品,在香港电影节期间展映,并在优酷独家上线播出。四年来,已有顾长卫、许鞍华、蔡明亮、金泰勇、吕乐、黑泽清、张婉婷、杜可风、黄建新等16位知名导演加盟。
今年的四部“大师微电影”,分别是黄建新的《失眠笔记》、严浩的《死后三天》、蔡明亮的《无无眠》,和伊朗国宝级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执导的《房客》。
已是知名导演的大师们为何愿意拍摄不进院线、没有票房收入的微电影?优酷出品又能收获什么?微电影背后的商业链条又是如何运作的?
不忘初心
被冯小刚称为中国最好监制之一的黄建新,已经有五年不曾亲自拍摄电影。此次香港电影节,他带来了一部作品——爱情微电影《失眠笔记》,讲述由佟丽娅饰演的嗜睡症患者和窦骁饰演的失眠症患者,在偶然情况下相遇又最终分手的故事。
问及拍摄初衷,黄建新告诉《综艺报》,“拍微电影让我回到了涉足电影的最初状态,仅仅因为热爱电影,所以想把心中的故事讲出来,表达人类心灵最深处、最微妙的情感关系,只是一名纯粹的创作者。”
《失眠笔记》因为要赶演员档期,只有6天拍摄时间,黄建新在现场连续工作了40个小时,但他却觉得整个过程非常享受。“拍摄期间我的内心非常安静,不像在主流商业片拍摄现场,每天的状态都急得不行,各种冒汗,大量报表送到我手中,考虑如何派活、降低成本,紧张、忙碌的状态完全像一个工厂。”
为了诠释心中这个充满善意的故事,原计划20分钟的作品最终延长到40分钟,因为公平性原则,项目方不能追加投资,所以最后摄影、剪辑、作曲等工作,大家都在义务帮忙。“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拍微电影肯定不是为了赚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心动越来越难。看到这个故事时,我的心动了一下,所以就想把它拍出来,而不是分析它的情节、人物、故事。”
严浩导演的想法与此相似,“短片是非常好的表现手法,有些题材不适合长片电影,只适合短片。现在有机会尝试自己想拍、但是完全没可能上映的影像,可以激发作为导演的创作欲,所以就抓住机会做了这件事。”
导演蔡明亮曾经参与第一届“大师微电影”,推出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行者》,在洛杉矶国际电影节等各大电影节上映并获奖,作品上线后引发网友的激烈争论。今年,他推出了《行者》的姊妹篇《无无眠》,延展出更多剧情和寓意。蔡明亮认为,微电影可以不受商业束缚,就像写生作品,能够完全自由表达心中的理想,没有商业压力,所以愿意参与。
谈及微电影和大电影的关系,黄建新认为,“主流电影是消费型市场,需要共性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从众心理的完成系统,所以题材选择必须在这一框架体系内。而微电影和小众的文艺电影,属于体验型电影,是创作者生命、心灵、所见所闻所遇的一种综合性提炼。微电影为成熟导演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把个人风格发挥到极致。”“这16位大师导演,把他们用心灵理解到的这个世界中最美好的善意,用影像表达了出来,让梦想落实为具体的影像传递。”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卢梵溪说。
微电影产业雏形
“我不认为看微电影的人少”,黄建新说,“这十多部微电影,得到了6000万/人次的观看。设想一下,十几部文艺片,如果在电影院播放,观影人次也就在300万左右,现在等于扩展了20倍。”
反观现实的小众电影市场,艺术影院的生存较为艰难。“我跟MOMA百老汇电影院的姜总是好朋友,有一天我发现他们居然在上映变形金刚。他告诉我如果不上映这样的主流影片,影院会生存困难,只能尽量少排,这就是艺术电影院的生存现实。电影拍出来是需要跟观众分享的,微电影的好处在于,它使得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在新媒体网络上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除“大师微电影”外,优酷出品2010年推出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项目,先后扶植了共计70位导演,拍摄了31部网剧,百余部微电影,总播放量30亿次。按照贴片广告平均投放率计算,一般5次点击获得1元收入,从2012至今的四年时间,这些作品累计为优酷带来了6亿元的广告收入。
微电影主要分为两类:以内容为导向和以广告为导向。“现在,企业投资拍摄微电影,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规的宣传手段,这一类微电影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以内容为导向的微电影,产业雏形也在慢慢形成。商业模式除了贴片广告外,还有版权售卖、付费观看、广告分成等。现在微电影领域已经细分出了专门的制作公司、发行公司等,国内已有20-30个微电影节,有些公司的商业运作形成了正循环。”卢梵溪介绍说。
2012年是微电影概念的兴起之年,曾经盛极一时,MTV甚至被称为微电影,网络剧叫系列微电影。业内关于“广告导向、内容导向,哪一个才是微电影的未来”也有过争论。经过几年沉淀,事实证明这两条道路都能走通,因为都存在市场需求。
“不要小看付费市场,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花钱妆扮QQ头像,为什么愿意花钱买道具?市场化后,每类人群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内容,谁提供这些内容给他们,就有可能促进消费,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小。”
通过社交媒体、自媒体宣传,微电影吸引的观众数量远远超出业内人士的估算。“以内容为主导的微电影,行业正在默默积蓄力量。现在,影视制作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用智能手机也可以生产影像,这意味着用任何预算都可以制作一部微电影,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新的渠道产生,就会产生新的内容方式。比如电影院的出现,催生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黄建新预计,随着4K技术,影像清晰度的大幅提升,微电影在观赏心理角度会有一次飞跃。“这将会对人们的生活、观影习惯带来巨大改变。”
不过目前据YouTube和优酷土豆的后台数据显示,精良的制作对提升VV(视频播放量)没有明显帮助,核心还是内容能否和特定观众群产生情感共鸣。
文/唐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