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污水器?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净水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7 15:34
净水器,顾名思义是为了净化饮用水。然而,假如没有严格按照生产规范,没有使用真材实料,没有透明的售后服务,一台净水器也便成了一台污水器。
换乘3次交通工具,安徽商人张广庆(化名)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抵达目的地——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作为一家电器企业的业务负责人,他此行的任务是为公司即将在10月推出的净水器产品寻找靠谱的代工厂。
张广庆的公司此前并未涉足净水器领域。在向多位业内同行咨询合适的代工厂之后,所有人给出的建议都指向了小镇附海。
“听说附海聚集了近百家净水器代工厂,一位同行拍着胸脯告诉我,在那里绝对能找到合适的。”张广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的公司做净水器的雄心来自于迅速膨胀的市场。
行业研究机构奥维云网(AVC)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净水器的年销量为798万台,销售额达120.6亿元,较2013年326万台的年销量和72.3亿元的销售额分别增长了145%和67%。
而且,做净水器似乎没什么门槛——资金不多没关系,没有研发力量也没关系,可以选择贴牌。附海镇的工厂就提供贴牌代工服务。
然而,低门槛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江苏省质监局2015年3月公布的60个批次净水器产品的抽检结果显示,有36个批次的净水器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达到60%;而国家质检总局在2014年7~11月对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33家净水器生产企业的抽检结果显示有13家企业部分产品不合格,占抽检总数的40%,其中包括重金属砷、铅含量超标等问题。
一个因日渐频发的饮水安全问题而迅速膨胀的市场,一个消费者的认知还存在着诸多盲区的产品,净水器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2015年4月初,《瞭望东方周刊》实地探访长三角地区的净水器生产基地,试图解开谜团。
净水器小镇崛起
1986年,中国最早的净水器产品——“仙童”牌净水器诞生于长三角地区。在“仙童”的带动下,长三角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聚集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净水器生产企业。
AVC生活电器事业部总经理杜天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以浙江慈溪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出产的净水器产品,能占到全国净水器总产量的50%左右。也就是说,国内每卖出10台净水器,就有5台产自这一区域。
从慈溪市区驱车15公里就能到达附海镇。这个位于慈溪市东北部、邻杭州湾、面积不足25平方公里的小镇,是浙江省内乃至长三角地区数一数二的工业重镇。公开资料显示,该镇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8亿元,目前辖区内仅家电企业就有1200多家。
“来对地方了。”这是张广庆对附海镇的第一感觉。
初来此地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里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净水器烙印:小镇入口处矗立的巨幅净水器广告牌、公路两侧错落有致的净水器生产厂房以及净水器专卖店。
当地一家净水器生产厂的老板贺炜(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附海目前有近百家净水器生产厂,4年前,这里还不足20家。
在自己创业开办净水器工厂之前,贺炜在距离附海不远的沁园集团(以下简称沁园)工作。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净水器行业的知名企业,旗下的“沁园”牌净水器在国内市场占据近20%的份额。
在杜天龙看来,沁园也是附海能成为净水器生产基地的重要因素,“这样的行业巨头具有非常大的带动力,能够吸引整个产业链在其周边地区聚集。”
得益于在沁园的积累,贺炜和另一个同事在2011年底辞职创办了自己的净水器工厂。
此时也正是附海净水器产业崛起的一个起点。
AVC的数据显示,2011年和2012年中国净水器年销售额分别达到29.2亿元和40.2亿元,同比增长了25%和37%。
得益于国内净水器市场需求的增加,附海的净水器生产企业开始以成倍的速度逐年增加,最终达到目前的近百家规模。
如今,附海已经成为业内有口皆碑的“净水器小镇”,每天吸引着无数像张广庆这样的外地客商。
当地另一家净水器生产厂的贴牌业务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他最多时一天接待了十几拨客户,常常是几个客户同时坐在会议室听他介绍产品。
肮脏的工厂
在吸引全国客户的同时,附海也备受业内人士的批评和质疑。
一位曾多次到过慈溪的业内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当地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对净水器的生产规范并不重视,“不管是大工厂还是小作坊都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并且没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实地探访中,本刊记者亦看到类似的情况。
在一家名为宁波XX环保电器有限公司的企业,记者看到车间被分割成四个部分,两个隔间用来安装整机的零部件、一个用来测试产品、一个用来包装产品。
在零部件区域,几名工人徒手将放置在地上的线路接口、螺丝、包装外壳等逐个装到已经成型的整机上。在一个被简单隔离的测试车间,两名工人将机器放在一排排水龙头下进行所谓“性能测试”,旁边的地上随意摆放着诸多裸露滤芯的净水器。
该公司OEM负责人李伟(化名)告诉本刊记者,测试的目的并不是检测产品过滤效果的好坏,而是测试产品各个部件衔接是否紧密,是否出现漏水现象。
至于为何不对净水器的滤芯进行测试,他解释说,滤芯一旦用水测试后使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如果产品不在一定时间内发货很可能无法使用,“再说,滤芯都是新的,没法拆开测试。”
在不大的测试间里,共有40个水龙头接口,一次可以测试40台已经组装完成的整机产品,整个测试过程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
记者注意到,工人们在整个测试操作过程中,并未佩戴手套一类的卫生隔离装置,随意接触净水器的各个部件。
贺炜告诉本刊记者,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净水器的组装和包装车间要分开,且组装车间应铺设无尘地板,工人在进入车间操作时也要穿干净的工作服。
前述专家说,这样粗放式的操作存在很大的卫生隐患,容易使空气、水甚至人手上的细菌附着在机器内部,给水质造成污染。
实际上,这家工厂的规模相对还算较大,一些小作坊的违规情况更是不堪入目。
本刊记者在当地辗转找到了一家小作坊——员工共5人,其中两个是老板,剩下3个是工人。
该厂位于一条远离街区的胡同内,如果不是工厂负责人带路,外人恐怕根本找不到。厂房是从当地村民手中租来的一栋三层楼房,楼房的二层就是产品的生产车间。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内,3名工人正在进行产品的组装,地下铺满了包括滤芯在内的各种零部件。
该厂负责人王军(化名)告诉本刊记者,产品进行组装后就直接装箱打包,并无测试环节,“滤芯都是从一些大企业采购,已经经过测试,绝对没有问题。”
而经过工人们简单组装的机器就这样被装箱,运往全国各地出售。
“净水器是为了解决水质污染问题而产生的,如果因为生产过程的不规范而导致净水器部件的污染,那净水器就变成了污水器。”前述专家说。
被调包的活性炭
导致净水器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就是滤芯。作为净水器的核心部件,滤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净水效率的高低。
以国内市场目前最畅销的RO反渗透净水器为例,其标准配置是五层过滤系统,依次为PP棉滤芯、颗粒活性炭滤芯、压缩活性炭滤芯、RO逆渗透膜滤芯、后置活性炭滤芯。其中,包括颗粒炭、压缩炭和后置活性炭在内的三层滤芯都属活性炭材质。
中国对于涉水产品的检验指标中包含有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等有机物的检测。“这些东西属于小分子有机物,只能通过活性炭来去除。”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常务所长赵飞虹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活性炭是净水器最关键的原料,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净水器滤芯中使用劣质活性炭以次充好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多家净水器生产厂家,企业负责人均对本刊表示,活性炭的价格差异大,客户可以选择低价位的活性炭。
另一家名为宁波XX环境科技有限公司OEM经理张艳(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活性炭的优劣其实很容易分辨,“可惜消费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辨别能力。”
张艳说,质量好的活性炭每吨15000元左右,质量差的活性炭每吨4000元左右,两者价格相差近4倍。王军则说,在当地还能买到每吨1000?2000元的低价活性炭。
按道理说,净水器的5层滤芯按照不同的功效应使用不同的材质,但张艳告诉本刊记者,很多厂家的净水器中三层活性炭滤芯使用的都是同样材质、同样价位的活性炭。
“对于整机成本就不高的净水器来说,这个差价已经能够大大压低成本了。”贺炜说,一方面生产商为了降低贴牌成本会弄虚作假、一方面客户为了利润会主动提出使用低价活性炭,“这两种情况都很普遍,有些生产商甚至会在同一批次的产品中把高低价位的活性炭掺杂使用。”
这种情况下,净水器的过滤效果自然不能保证。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曾对来自上海、广东、张家口等地的6个知名净水器品牌进行过活性炭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无一合格。“整体来说,净水器的活性炭质量是不过关的。”赵飞虹说。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也曾对336件家用净水器水处理材料进行过性能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活性炭滤芯已经成为影响家用净水器水处理元件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制约家用净水器整机卫生安全的关键因素。
“那些不达标的劣质活性炭不仅不能吸附有机物质,而且还会向外释放脏东西,实际上是无效的。”赵飞虹说。
三倍差价的秘密
除了活性炭,净水器的另一核心过滤层——RO逆渗透膜滤芯(以下简称RO膜)也是存在猫腻较多的部件。张艳说,目前净水器标注使用的RO膜主要有3种,国内的汇通RO膜、韩国的世韩RO膜、美国的陶氏RO膜。
汇通RO膜的生产商贵州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的反渗透膜生产企业。而韩国世韩和美国陶氏都是国外比较知名的RO膜供应商,产品在中国市场非常畅销。
“不论是从价格还是定位来说,汇通属于普通产品、世韩属于中等产品、陶氏属于高端产品。”贺炜说,价格的差异使得国内净水器生产商大多选择汇通膜,只有少数的大品牌选择的是世韩膜和陶氏膜,“差不多七成的国内净水器使用的都是汇通膜。”
浙江XX水处理有限公司OEM负责人吕洋(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汇通RO膜单价为45元左右、世韩RO膜单价为65元左右、陶氏RO膜单价为95元左右。“一个陶氏膜就能买两个汇通膜。”
在这个体系之外,还有山寨膜——山寨的汇通膜和世韩膜。国内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山寨膜,外观跟正品一模一样,内行人都无法分辨。
“这些山寨膜的市场售价普遍要低得多,比如山寨汇通膜单价可以做到30元以下。”吕洋说。
对于在许多净水器生产厂家宣传中普遍提及的世韩膜,同样有很多仿冒品。“正规的世韩膜是在天津生产的,从珠三角那边过来的世韩膜几乎都是假的。”吕洋透露。
附海当地一家净水器生产商告诉本刊记者,山寨膜在净水器行业内的使用已成风气,特别是一些以赚快钱为目的的贴牌商和主攻网络市场的小品牌。
实际上,净水器的另一关键部件水泵也在生产商的选择中也存在诸多“可能性”。
王军介绍说,国内净水器常用的水泵有两种,一种是佛山市三角洲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三角洲泵、一种是台湾邓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邓元泵。前者价格在90元左右,后者价格在60元左右,差别在于打压的稳定性和噪音的大小。
在上述种种的成本压缩大法的作用下,附海的几家净水器厂商给本刊记者提供的市场热销净水器机型(包括厨下机和壁挂机)的整机贴牌价格多在390~580元之间,其中王军的工厂提供的一款厨下式五级过滤净水器的贴牌价只有130元。
李伟还向本刊记者特别推荐其公司为美菱、沁园、先锋等品牌贴牌的一款经典厨下机。该机型根据颜色的不同价格在500~520元之间,而其市场售价则在1480?2288元之间,是成本价的3倍。
本刊记者在参观李伟的工厂时恰好遇到工人正在搬运包装好的贴牌机。这批标注“上海申花电器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名称的净水器贴出的建议零售价是4980元。“一台净水器的市场售价一般都是其成本价的3倍。”王军说,净水器的成本价和市场价是经过计算的,并不是随口而来。
按照他的说法,因为行业竞争加剧,售价在2000元左右的净水器是消费者购买意愿最强的产品,这就使得净水器的出厂价必须控制在500元左右,不然品牌商的利润没法保证,“售价和出厂价差3倍比较合理的,消费者能接受,品牌商也能赚到最多的钱。”
滤芯更换陷阱
张广庆在去附海之前曾作过市场调研,他发现目前市场上售卖比较火爆的净水器都带有智能显示功能,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及时提醒用户更换滤芯。此次来附海,他就希望找到能够做出这样产品的生产商。
在与多家厂商的交谈中,他发现这个原本在消费者眼中高科技的智能显示屏,其实“纯粹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噱头。”
王军说,所谓的滤芯更换提示是厂家依据每个滤芯的常规使用期限来设定的,并不是根据实际的过滤时间长短来判断的,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水质好坏对滤芯使用寿命的直接影响,“实际上很多滤芯的使用寿命都比常规时间短,提示是不准的,这对于用户及时更换滤芯反而是个错误的指导。”
也就是说,等显示屏提示更换滤芯时,滤芯的合理使用期限已过,这样就会导致水质的二次污染。
“滤芯只有定期更换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二次污染,水质才能有保障,否则净水器就会变成污水器。”赵飞虹说,通常情况下,PP棉更换周期是2个月,颗粒活性炭是6个月,压缩活性炭是9个月,RO膜和后置活性炭是2年。
不过,在前述业内专家看来,目前净水器的问题不是不及时更换滤芯,而是更换滤芯太频繁。《中国厨电用户使用习惯调查研究报告》也显示,滤芯更换频率高已经成为净水器被诟病的第三大问题。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滤芯更换频繁实际上存在人为设计的情况,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滤芯已经成为经销商赚取利润的主要来源。
“一台净水器卖出去的利润是固定的,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净水器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吕洋说,相比之下,滤芯是需要定期更换的,给经销商带来的利润源源不断,“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要依靠滤芯更换带来的利润。”
吕洋说,一个进价3元左右的PP棉滤芯被净水器品牌商卖到20元,活性炭滤芯、RO膜等也都抬高到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本刊记者在某电商网站上搜索发现,活性炭滤芯的替换装售价多在60~99元之间,RO膜则多在百元以上,其中安吉尔一款RO膜售价130元,美的一款RO膜售价285元,一款打着进口标签的陶氏RO膜甚至卖到320元。
“一套滤芯换下来得500元左右,更换一次滤芯的利润率就跟一台整机差不多。”吕洋说。
“这仅仅是滤芯的更换价格,很多厂家还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这样消费者后续的花费更多。”王军告诉本刊记者,一些小品牌为了增加利润常会给消费者提供一些价格便宜的滤芯,以此来增加更换滤芯的次数。
在调查中,甚至有当地的净水器生产商暗示可以通过在整机中使用劣质滤芯来增加消费者更换滤芯的频率。
不过,即使是一些大品牌,滤芯更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曾为某知名品牌净水器代理商的何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些大品牌把更换滤芯等售后服务环节全都交给代理商负责,而代理商则常用低价劣质滤芯替代品牌的专用滤芯,以提高利润。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 特约撰稿李晓鹏/北京 浙江慈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