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漩涡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超级稻,隆平高科,袁隆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7 15:46
“(出事的)那个(品种)不是被列入农业部超级稻名单的”
这个春天,一场与“超级稻”有关的舆论风暴骤起。
风暴其实发酵自2014年底——当时,有消息称中国安徽蚌埠农民种植的“超级稻”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在此前某媒体的报道中,受灾农民质疑种子生产企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涉嫌虚假宣传、隐瞒品种缺陷。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下属的种子管理总站因此明确表示,不再欢迎涉事超级稻品种“两优0293”。
真相究竟如何呢?
“与袁老师没有任何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隆平高科”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农业科技公司,袁隆平院士是公司名誉董事长和股东。
在2010中国种业骨干企业排名中,“隆平高科”位居第一。
《瞭望东方周刊》没有获知明确的公司市场数据,但“隆平高科”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的种子在各地“就是通过经销商逐步推广”。
袁隆平的秘书杨耀松也对《瞭望东方周刊》称涉事的“是安徽省内自己推广的稻种”,按照市场惯例,这种推广模式应该通过具体的公司分支机构进行。
前述媒体的报道写道,“隆平高科”的业务员和种子经销商总是宣扬“两优0293”的诸多优势:适应性广、高产栽培可达900公斤以上。“两优0293”很快成了明星产品。
“超级稻绝收”事件发酵至此,杨耀松说,他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此事)要与‘隆平高科’沟通”。
他对有的媒体聚焦袁隆平表示了不满,“具体的行为袁老师没有涉入,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他进一步明确说,袁隆平没有参与“隆平高科”的经营,“他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不参与‘超级稻’的推广和销售。”
天气或是元凶?
“隆平高科”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资料称,“两优0293”于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6045号),该品种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安徽蚌埠地区属于稻瘟病轻发地区,“两优0293”自2008年至2013年已经在该地区连续种植6年,未出现稻瘟病灾害情况。其包装标签、标识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GB20464-2006)关于种子标签标注的要求。
杨耀松强调,“袁老师要求‘隆平高科’去调查这个事情,究竟多少产量损失、品种是谁经营的、谁做的,该补偿的要补偿。”
“隆平高科”认为,持续不佳的天气,是此次农民受灾的重要原因。
公司方对本刊记者称,2014年7月至8月安徽省遭受罕见的低温多雨天气,两月平均气温为26.2摄氏度,为1994年以来最低,其中蚌埠气温为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同期最低。
“由于持续低温连阴雨的极端气候影响、防治效果不佳等原因,上述地区多个易感稻瘟病品种出现了减产或绝收情况,其中包括公司的‘两优0293’。”
之所以得出这个依据,“隆平高科”的说法是,此次受灾地区之一的五河县,其县农业委员会和淮上区种子管理站,曾于2014年9月分别组织两批专家进行了两次农作物种子田间现场鉴定,“鉴定结论为:田间出现的危害情况系典型穗颈瘟危害所致,主要是由于孕、抽穗期间低温连阴雨,品种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是导致该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稻瘟病”目前并无根本性解决方法,更严重的是,其爆发时间并不固定,但危害不小,曾有媒体报道称“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打农药也无力回天”。
“隆平高科”称,保险公司也因此对相关农户进行保险赔付。
事实上,中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很难完全保障农业和农民的风险。“隆平高科”发布的消息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2012年至2014年,全国需要补偿的农作物灾害损失约5997.8亿元,通过农业保险补偿565.4亿元,仅占9.4%。
“隆平高科”寄希望于建立自己的保障机制,对农户遭遇的意外灾害予以补助。
农业部冠名的推广品种并无“两优0293”
纷争在前,杨耀松觉得,目前就是要得出一个结论:“(出事的)那个(品种)不是被列入农业部超级稻名单的。”
这个“超级稻名单”,每一年农业部都会发布。
《瞭望东方周刊》在相关名单中没有查到此次涉事的“两优0293”。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中提到,水稻项目的品种审定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省级品审会审定通过。若有一个省级品审会审定通过,并经国家级区域试验表现优异的,方可审定。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是根据《种子法》等有关法规由农业部组建的,设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和转基因植物品种8个专业委员会,委员由种子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和推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担任,任期5年,负责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杨耀松对本刊记者称,“两优0293”的确是湖南省的“超级稻”。
据他介绍,行业通行的做法是,所谓“超级稻”的品种认定,虽然“必须经过农业部门审定”,但相当长时间内,“只要经过省级农业部门认定”,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在《2014年通过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中,中国迄今有农业部冠名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111个,但其中并无“两优0293”。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科技顾问的佟屏亚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稻种选种程序复杂,至少要经过5年。第一年预备试验,第二、三年区域试验,第四年生产试验,第五年,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下属的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能否推广。
他说,公司、科研单位乃至个人都可以向省级农业厅报送稻种,如获通过,就是省级稻种。如果一个省级稻种试验第一年后效果不错,可在第二年拿到其他省农业厅再认定,如获通过则可在该省种植。但要想在全国推广,必须拿到全国审定。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万宜珍也向《瞭望东方周刊》确认了上述程序。
杨耀松说,各省或一些公司都在做自己的“超级稻”,“‘隆平高科’有时候会从我们中心选样”,但“我们中心对他们公司不能进行控制,他们育出的品种能不能给老百姓种,要根据农业部的原则确定。”
轻率说“不行了”,是对育种工作者的伤害
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次年,在袁隆平的倡导下,由国务院总理基金和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立项,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育种计划。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公开信息称,近年来,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目前已启动“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研究,正朝着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进军。
杨耀松向本刊记者回忆,“超级稻”从1996年获得批文并立项,已经走过了20年,其间各类“超级稻种”经过试验与推广,产量“从800公斤到现在的上千公斤”,“经过了多少人的辛苦工作!”
但“出了这个事情,就说产量和品质都不行了”,他以某媒体此前的报道为例,认为这是对育种工作者的伤害,“人家(袁隆平)现在还在海南三亚育种,80多岁了,那你怎么看?!”
这些年,袁隆平与他的团队在持续推进几项工程,比如“超级杂交稻选育”工程——“2014年每亩1021.7公斤,就是我们中心研究的。”
此外,“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也在同步实施,旨在“用三亩地种出2005年四亩地才能产出的粮食”。同时,还有通过示范、提高单产的“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以及“用高产区三分田就可以出产360公斤稻谷”的“三分田养活一个人”工程。
此前某媒体的报道称,在“超级稻”试验产量高歌猛进的19年间,并未使中国稻谷总产量显著提升,甚至曾出现显著滑落。
这让杨耀松颇有不平:“中国中低产田那么多,怎么可能一下子都改变成适中的?老天爷不帮忙,方法也不对,不能说我们种出来1000公斤,大家都能种出来1000公斤。”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齐岳峰/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