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设计而改变

  • 来源:设计之都
  • 关键字:春节,临摹,传统
  • 发布时间:2015-04-30 10:00

  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到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机构,再到收获各类国内外平面设计大奖,毕学锋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于设计事业的热爱和对设计艺术的忠诚。毕学锋的作品不仅有《母校》这样融入绘画元素的设计,也有《字-运动》、《年度汉字》以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以探索中国汉字和传统水墨意境的设计作品,毕学锋的作品在设计多元化的基础上力求塑造东方独有的风格。今天《设计之都》就带您走进位于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的毕学锋设计机构,讲诉这位平面设计界知名人物的设计故事。

  毕学锋

  深圳言文设计有限公司及毕学锋设计顾问机构创作总监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学术顾问委员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

  毕学锋一直从事着平面设计工作,1997年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他以创新和赋有想象力的设计,为众多客户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在满足客户的商业价值外努力使其成为市场的引领者,除此之外,他还不断探索设计的形式语言,他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奖。

  毕学锋的设计作品多次入选世界各地举办的专业展览和设计活动。如: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双年展、法国国际海报展100幅优秀作品世界巡回展、第二届韩国国际海报展、以及金蜜蜂莫斯科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和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年鉴等。

  他还以策展人和评委的身份积极推动平面设计的国际交流,先后组织和策划了2005年法国当代设计展、2009年深港设计邀请展、中德平面设计双年展(中国西安和德国奥芬巴赫)、2011年“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2012年“设计深圳·Design Shenzhen——首届深圳设计展”等。

  设计改变生活,时代改变设计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开放令很多国外新生事物逐步进入到国内,但是那时候年轻的毕学锋虽然从中专到大学学的都是设计,却对设计没有那么热衷。“那个年代的设计和今天的设计不太一样,那时候设计其实是工艺美术的概念,强调的更多的是工艺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那时的图案课,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传统吉祥纹样等等,其实是一种套路的临摹,那是一个以临摹的年代,缺乏创造性。”毕学锋坦言。

  当80年代末毕学锋从美术学院毕业之后,随着彼时信息的日渐增多,毕学锋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平面设计,而那些设计给予了他极大的震撼。“走上社会之后我接触到了日本的设计,法国及波兰的海报设计,那时我才发现原来设计可以那么自我,那么轻松,很多作品体现出来了设计师主观认知世界的独特概念,更有那些诙谐幽默的图形让我过目不忘,我突然意识到设计很有意思,我记得我的第一张海报《东方之夏》和《母校》就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毕学锋说,90年代初《GRAFHIS》《IDER》《PRITING》以及王序主编的《设计交流》杂志都在他以传统工艺美术为主体的设计学知识结构中激起了一股波澜,他原本具备很好的艺术和绘画功底却一直没有找到和设计的结合点,那个时期是西方的设计信息和视野带给了他喜欢上设计的根本原因。

  一路走来,毕学锋认为相对传统的平面设计,比如: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设计给人的沟通作用以及视觉、信息传达在一定空间的叙事方式,还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设计如何更好的与之结合。当下设计师的工作已经没有了界限,以前单一的设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们今日说设计改变生活,现实就是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渗透着设计,大到城市、房子,小到一个标签、一个界面,真是无处不在。”他坦言道。他认为早年喜欢艺术,觉得看不起设计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设计没有创造性,今天就不一样了,设计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巨大改变,就像我的艺术家朋友说的,今天最聪明的人都在做设计去了,设计观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不看,不可不听,不可不摸的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今天的手机,它改变了我们太多的消费习惯、行为习惯、信息获取方式、沟通方式,比如我们对一个陌生的国家、城市、环境包括街道都可以从一个手机从中获得,所以它改变了一个时代,这也是一个大设计时代,时代也带来设计的改变。“所以设计是聪明人干的事儿。”毕学锋总结道。

  毕学锋在其个人的创作中更加突出中文字体的解构,字体形成的肌理,包括利用象形会意来探索汉字海报设计。他认为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给我们的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甚至也使用一些线条来组成新的符号进行意象传递。这其实是我们视觉认知同时是文化传统的认知过程,延伸到对视觉设计的把握,其实它是有关联性的,这种关联性更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喜好。“我们常说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好,具有非常强烈的东方色彩,或者叫日本文化,同时它非常国际化,也非常现代性。瑞士也有很多好的现代设计,把日本的现代设计和瑞士的现代设计两个放在一起一看,就呈现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我觉得这就是设计‘味道’背后文化蕴藏和依托的,传统文化或者对美学观念的思考,这是我们未来要去把握借鉴的地方。”毕学锋总结道。

  设计改变生活,理念改变社会

  从85艺术新潮走过来的毕学锋相对于其他年轻的设计师,更加看重设计的东方美学。尤其他与国际设计师交流越来越多的今天,越发觉得以平面设计思考为主的设计师应该去挖掘自身的文化。毕学锋指出:“设计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反映自己的文化,更要符合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能否连为一体来考虑文化的、美学的、功能的价值观,这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更多的人去实践,才能总结出来。”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流也越来越多,好的设计随处可见,但好设计形成的原因没有研究。设计、创意很热,但我们多数的设计还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需求上,审美更谈不上。“不管是走过了近100年的包豪斯还是现在的无印良品,从设计本质上看都一直在强调简约,包豪斯‘少即是多’的理念从建筑、产品甚至到字体都提倡去繁从简去装饰化,也符合当时工业化生产进程,它影响至今。无印良品提出来的是“简约、自然、理性”的观念,打动我的就是一根棉签棒可以短一点、标签小一点、名片窄一点,这一点透出了它的对理性、人类资源、消费观的大理念。”他谈到。在毕学锋眼里,设计改变生活,理念改变社会。

  新时代设计师的新工作方式

  在人们眼中,设计师是一份忙碌且高压的工作,设计除了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作为设计师要比客户考虑的问题再多才行,在毕学锋看来,以前单一设计委托的局面已经开始慢慢地被打破。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更加多元,设计师也负担起了更多的任务,其工作方式也从过去的“线性”转变成了“面性”,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好的设计师也会从产品、服务、推广、市场等方方面面提出建议,而这样的转变也意味着设计师慢慢开始掌握合作的主动权。“以前的客户需求单一也明确,而现在有更多可能,解决客户需求的方式也多样了。还有很多客户不具备创新意识,而设计师的创新思路是他们的必备条件,所以也有很多设计师已经开始介入到和客户的合作之中,还有的设计师自己主动开始介入产品开发和市场,这也是设计师“面性”工作方式的转变”毕学锋解释说。

  科技的变化带来了人们身边很多东西的转变,现代的设计师开始能够推翻客户陈旧的观念,让客户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从过去的单一委托式变成了由设计师来主导的,更能体现设计师风格和客户需求的工作方式。“我们工作的范畴更广了,工作的触点更多了,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发生了改变,同时影响到了当下人的消费模式,我认为今天的设计已经随着这生活和科技发生了改变,界限已经日益模糊了,那未来设计师的工作是更加散点式的。”毕学锋分析道。

  随着设计师触点的增多,很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开始把过去“线性”的工作方式作为主导,主动介入市场进行设计产品的开发,甚至直接售卖产品,这使得设计师的身份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他们对现在市场上的很多设计不满意,而单纯的客户委托又不能满足他的设计理想,所以很多设计师开始介入市场。未来设计师将会以更多的身份出现,他们也许有的是研究型的,有的是专属行业的模块式的,有的是社会公益性的,有的可能是挽救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等等。”他说。回到毕学锋的作品,我们惊讶于他对于汉字熟稔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管是作为设计师还是作为高校中的学者,他一直透着对东方美学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敬仰,执着地走在设计之路上,他也一直在探索新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思路,渴望能够树立新的理念,让中国千年文化跃然于平面之中,坚守和创新,这是毕学锋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平面设计能够屹立于设计之巅。

  临近春节,记者来到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在这个设计公司聚集的文化园区中,其它设计公司早已放假,而毕学锋的公司仍旧灯火通明。当记者见到毕学锋,毕学锋的热情、豪放、健谈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坦言虽然临近春节,但还需要处理工作上很多事,所以大家都一起加班。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被他的睿智和个人魅力所折服,北方人的豁达和爽朗写在他脸上,采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微笑与放松。而在他的办公室中陈列着诸多他的平面设计作品,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精神上,都展现出了他对平面设计的赤子之心,对文化和对传统的敬畏。

  文/李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