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何时出现“洋委员”
- 来源:文史博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政协,外裔人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8 14:47
在中国的政治组织中,人民政协独具特色,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最大限度的包容性。
但外裔人士真正进入政协,是从“文革”后开始的。据媒体报道,国际友人进政协,源自马海德向胡耀邦提出的建议。
马海德是阿拉伯裔美国人。早年就投身于中国革命,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曾任卫生部顾问。
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统一战线的思想和路线,在政协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也就是那时,一些对我国民主革命及建设时期做出贡献的外裔人士被推荐进入政协。马海德于1978年进入第五届全国政协,他也是最早成为政协委员的外裔人士。后任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任政协委员后,马海德曾借向时任总书记胡耀邦汇报的机会,提出:可否让一些外裔人士加入政协?随后,1983年的第六届全国政协新增了10多名外国血统的委员,马海德和爱泼斯坦当选了政协常委。而沙博理、汉斯·米勒、陈必娣、理查德·傅莱、叶华、魏璐诗、李莎等都是在那一年成为政协委员的。
2014年10月18日,美国裔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辞世,享年99岁。沙博理是全国政协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委员。至此,他也是我国任期最长的外裔全国政协委员。而沙博理的辞世,也意味着全国政协委员中再无“洋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