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贫困的调查——以河南省肖横岭村为例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农村,贫困
  • 发布时间:2015-05-22 09:45

  编者按:2015年初,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首届大学生假期返乡调研活动,活动共发动138名大学生利用寒假返乡机会开展扶贫调研活动。在收到的133篇调研报告中,调研地点到村的报告有93篇,占70%。经隐名评审,本届活动共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30名。从本期开始,本刊连续5期刊发一等奖调研报告,每期一篇,以飨读者。

  1.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特殊的国情导致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产生了新的矛盾,农村地区的信息不平衡与信息贫困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信息贫困是信息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伴随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出现的一种新的贫困类型。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类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了“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社会经济形态由物质经济转向信息经济,把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在推动经济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出现和加剧,导致了信息贫困现象的发生,进而加剧了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就农村信息贫困而言,从农业发展角度,是指信息供给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求,科技进步、市场发展及市场化对农业而言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更实际、更突出,农业成为信息化的落后产业;从农民发展角度,是指由于农民阶层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决定了其在信息化中的弱势地位,致使其占有的信息资源(以农业信息资源为主)不足或匮乏,弱化甚至丧失了获得信息的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信息化之外,不能分享信息文明成果;从农村发展角度,是指农村信息资源配置不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水平低的状态。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影响农村信息贫困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农民收入水平、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手段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肖横岭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农村居民的信息化发展现状,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状况和主要困难,分析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村庄概况与样本特征

  2.1 肖横岭村基本情况

  肖横岭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属于丘陵地区。全村共有287户930人,耕地面积920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肖横岭村在1995年修通了连接乡镇政府的柏油路,1972年通电并于1999年进行了电网改造,在1999年通自来水,村里通自来水的户数为248户,暂未实现全覆盖。肖横岭村有一个图书室,最早一部固定电话安装于1997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村内有安装电脑的农户已有30户,但本村尚没有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向外销售。

  2.2 调查方法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年2月的实地调研,在本次调研过程中采取与村民面对面访谈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32份,获得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93.75%。除了问卷调查之外,调研员还与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以了解村庄发展情况,获取更多资料信息。在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有男性16人,女性14人。40岁-60岁的年龄段为主要受访人群,占受访村民的46.67%,究其原因,此年龄段人为目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人群,40岁以下人群中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受访者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占46.67%,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受访村民仅有2位。受访者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分布在1500元以下,占调查总人数的53.33%,在调查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4500元以上的仅有1户。

  3 肖横岭村信息化现状

  3.1 村民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肖横岭村村民获取农业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电视占总调查渠道比例的66.67%,互联网和亲朋邻里并列第二,为20%,其次依次是电话16.67%,广播和讲座、培训都为10%,报刊书籍、农技部门以及其他渠道都为6.67%,而通过信息大厅(站)了解获取农业信息的人数为0。在信息化时代,肖横岭村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互联网渠道仅占20%。电视仍旧是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在肖横岭村还未设立信息服务站,农技部门的宣传与讲座、培训也比较缺乏。

  3.2 村民农业生产活动现状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员了解到肖横岭村目前出售农产品的方式主要为等贩子或经纪人上门,比例高达70%。排名第二的方式为通过亲朋好友等联系,这一方式的比例是26.67%,而选择自己到市场了解行情方式的比例为13.33%,选择通过网络等媒体发布信息的仅有10%,且由于肖横岭村自身条件限制,部分农户选择自种自收粮食来满足自身生活所需。以上表现出肖横岭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方式仍比较落后,信息闭塞,不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来促进销售,农户处于较被动的状态,例如在近年来天气久旱的情况下,农作物晚收错过经纪人往年的交货期限,导致农作物积压没有卖出,农户损失严重。

  在肖横岭村农户确定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凭经验进行,有63.33%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是没有计划安排的,每年都相同,且看别人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农民有30%,说明大多数农民安排农业生产并没有科学依据,也反映出农村农业信息的匮乏和村民了解农业信息的意识淡薄。选择根据农技部门建议来确定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有13.33%,根据市场供需确定农业生产活动的仅有3.33%,即在问卷中仅有1人选择了解市场供需来确定生产。说明大多数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仍十分保守落后,农村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十分匮乏。

  3.3 村民的信息需求分析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的需求程度,低于其对气象灾害预报、家庭生活信息以及外出务工信息的需求。这反映了农民对于农业生产信息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并没有意识到上述信息的重要性。

  3.4 村民信息获取中的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了解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障碍,其中不知道从哪里找信息成为农民们的主要障碍,占46.67%,反映了农民们缺乏引导与教育,与现代社会仍处于脱节状态。收入有限、缺乏适合的信息、没有精力去了解信息以及个人文化素质有限也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障碍,表现出如今肖横岭村的农民面临的信息困境来自多方面因素,需要农民自身去积极学习获取,需要社会为其增添信息服务,需要社会、政府等加强重视,积极引导农民来获取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除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明确之外,收入水平也是制约农民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

  4.农村信息贫困的原因

  4.1 农民无力承担信息成本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通常无力承担获取信息的相对高昂成本。而信息获取能力不足所产生的信息贫困,会进一步限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其收入贫困状况难以改善,因此信息贫困与收入贫困形成恶性循环。以鹤壁市为例,在鹤壁市购买电脑设备平均需要2000元至5000元,开通联通、电信或铁通等上网套餐一年要570元至810元,而有线电视每年的闭路费至少165元。受访村民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大都在3000元以下,上述获取信息的硬件或软件成本让当地农民无力承担,进而限制了信息现代化进程。

  4.2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取向,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不足,尽管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和流失率也高。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3.23%,农村为4.2%,有的地方高达10%。教育落后令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信息的认知解读能力较差。“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力之一,是全世界人民实现自由和尊严所必需的东西。”农村信息的贫乏将会进一步导致社会的分裂。

  4.3 媒体资源较少且实用性差

  目前在各类媒体中,以农村和农民为专题定位的媒体很少,主要有CCTV-7、《农民日报》以及各省级的农民报,农业网站数量仍匮乏,与增速迅猛的农村网民队伍不成正比。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达323万多个,其中农村、农业类网站只有4万余个,占全国网站总数不足1%。政府提供的农业信息与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信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导致农民对信息的利用率低、满意度低。现在,农民利用广播电视主要是看电视剧、电影等娱乐节目,用来学习农业技术和了解市场信息的只是少数。

  4.4 缺乏农业信息专业性人才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有超过7万多名农村信息员,但是当时农民数量却有67113万人,也就是平均959人才有1个信息员,这个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此外,农村信息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也与农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数量不足,质量也有待提高。

  5 农村信息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5.1 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农民由于经济贫困从而忽视农业信息的发展,而信息的缺乏又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农民收入少,政府提供再多再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农民也无法承担信息设备购置费用和电信资费等使用费用,信息设施将会成为无法发挥效用的摆设。只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满足农民低层次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能够激活农民更高层次的社会交往和日常需求。

  5.2 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在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和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存量水平决定了农村信息化效用的发挥程度,中国目前乡镇通网、行政村通电话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但仍有将近5%的20户以上自然村未接通电话,农村宽带用户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这些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的不足都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

  5.3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保障和平衡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十分重要。然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农村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并不能掩饰城乡横向差距的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这一数字还不及城市新增网民2929万人的1/10。农民自身如果要真正实现长期富裕,就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上层建筑”。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了,要由农民去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自身生活和农村社会进步发展,因此,不仅要提高农民的信息消费体验,也要有目的的引导农民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引导农民关注和学习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5.4 优化农业信息质量与渠道

  大力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共享优秀农村信息资源,严格把关农村信息网站内容质量,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业,引导电子企业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需求、方便农民使用的信息终端、软件产品以及网页设计。要降低农民信息消费的成本。从需求方考虑,降低农业通信设备的使用成本,初装费和使用资费合理定价,推行政府对购置计算机和使用网络补贴政策。提高农民信息消费体验的质量。电视的信息技术类节目时间和内容安排还有待完善,可以增加更多贴合农村实际的,有可能对种植、养殖和销售经营等有帮助的实用类节目。

  5.5 培养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

  农村信息员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作用更加重要。深入农村基层,将信息化推进工作落实到农民家里,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与信息员互动沟通,学习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农村信息员和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信息化初期的传播推广渠道,起到了连接基层农民与各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纽带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唐乐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