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驶入高速路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 关键字:制造业,互联网+,信息通信
  • 发布时间:2015-06-18 15:12

  “互联网+汽车”是互联网与实体领域特别是制造业最吸引人、最有变革潜力的领域,这个领域正发生的变革,以及其在变革中遇到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推动“互联网+”很有借鉴意义。

  “互联网+汽车”发展将带来新技术、新业态、新格局。

  首先,基于信息服务应用为主而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技术应用。如汽车销售、汽车维护、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智能交通、油电服务,以及依托互联网的车载娱乐、商务活动和远程智能控制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汽车”最活跃的领域,会带来诸多商业生态变革,创新势头也将更加强劲。

  其次,以安全和能效提升为主而形成的车联网产业链和关键性技术应用。如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应用,很可能使产业化的时间大大提前;车与路、车与车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连接,带来诸多领域颠覆性的变革和巨大的商业机会;高通量、高速度、低成本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内道路出行的优化与交通疏导的要求。这些是“互联网+汽车”的核心变革领域,也是全球几个主要国家在标准体系、技术能力、系统建设等方面竞争的主战场。

  最后,汽车生产环节的变革。过去是自动化和流水线汽车生产,但加入互联网后,就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整车及所有部件可跟踪;生产信息可以由厂内连接到厂外,实现双向互动;供应链管理实现平台化,自动化环节更智能、更精准。这种“五位一体”的智能化制造,在德国叫做工业4.0。从国内企业来看,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好于其他一些制造业,后者很多还只是工业2.0甚至更低的水平,自动化程度也很低,智能化更只是初级阶段。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将呈现层次性推进。

  “互联网+”有三个层次: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单一行业+互联网、系统+互联网。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系统变革在塔尖,发生的时间慢,但影响巨大。

  “互联网+汽车”可预见的高端境界是车与车、车与路的联网。这涉及通信、汽车、道路、交通管理四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其一,信息通信领域更多是扮演颠覆者的角色,努力寻找汽车行业、交通行业发展的落后点、痛点切入,从而产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但是,通信领域强调的是互联网思维,导致传统行业对其抵触越来越多。如对中国道路交通的复杂性以及新技术推广时空的不一致性,缺乏谨慎的认识,以为一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予以解决。由于对此没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充分的准备,互联网颠覆者的成功概率会小于助跑者的成功概率。这说明,“互联网+”绝不能变成互联网思维的单方主导。

  其二,交通领域推进的智能交通,更多是从交通管理角度出发,而对车的理解远远不足,与车的合作远远滞后。汽车领域推进的网联车或智慧汽车,对车与路如何联结,并没有拿出协同解决的方案。这样,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重塑了汽车行业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因此,推进“互联网+”的思路应体现变革的层次性和行业重点。

  此外,“互联网+”发展将带来行业管理变革。

  “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政府基于不联网时代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一个重要的现实是,“互联网+”最容易产生的变革红利就是行业管理的领域。因为这些领域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痛点,一旦触网,机会更多。但变化是什么呢?在“互联网+”和汽车电动化转型时代过去大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汽车更多可能是模块化生产,它不需要建立庞大的流水线,维修也更加分散式和社会化。另外,市场准入的改革也要提速,谁更有资格设计和生产汽车,需要加以重新定位。交通方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协调、统一调度、预定路线、区域管理、全国交通大联网的格局可能出现。用车方式也会改变,自动驾驶会使个人驾车出行的方式转换成网络租车出行的方式,私家车被“共用车”取代。

  “互联网+”所要求的是多元的市场主体,同时也要求管理方式的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 张永伟|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