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1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面临市场启动的关键时期。
然而,如何把握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定位,如何判断和协调短期、长期的市场需求变化?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品牌汽车领袖峰会”上,北汽、比亚迪、上汽、东风日产,国内四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大佬们就此各抒己见。
北汽:要做纯电动细分市场的领军者
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市场的选择,它的技术发展也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我们已经明确地将纯电驱动技术作为公司发展的主打战略方向。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技术驱动。我们在电池技术方面已经拥有了非常多元化的、更先进的技术。相信不远的将来,纯电驱动的汽车将成为传统汽车的替代品。
纯电驱动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方向,其他的方式只是过渡。
选择纯电动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更大的阻碍。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来讲,纯电动汽车对充电设施存在无可回避的依赖性,这就需要我们从整车企业开始入手,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建设一个庞大的、市场化的,而且是多元投入的社会公共充电系统,这其中包括智能化的充电服务网络建设。
为此,我们已经制定了充电事业的发展计划。在主要的产品市场,北汽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开始整合社会资源,投入的充电桩数量已经与北京市政府去年在北京投入的充电桩的总数持平。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北汽会牵头投入1万个公共快充桩和5万个慢充桩。未来,当公共充电设施像今天的加油站一样便利的时候,用户的旅程焦虑就会一扫而空。
我们并不希望在产业发展中产品一枝独秀,反而希望各个技术路线的厂商共同进入这个领域,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只有开始适应纯电动汽车,才能放弃对传统能源汽车的依赖。台上在坐的各位新能源汽车厂商领导都不是对手,是我们的“友军”,是合作伙伴。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传统车型企业。有朝一日把传统汽车的市场份额拉小,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
比亚迪:根据需求特点研发车型
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侯雁:我们是一直做纯电和插电式的混合动力汽车。像比亚迪E5、E6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在出租车市场主推此两款车;K9纯电动大巴是我们在公交车市场主推的车型。在私人市场,我们今年将上市的两款新车——宋、元,全是双模的SUV,还有MPV商务车型的双模版。
比亚迪采取的是全面发展的方式,并没有押宝于哪条技术路线,只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变化来发展车型。今年年度的研发经费约有四五十亿元,发展比较均衡。
东风日产:混合动力汽车不是能源战略
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专职副总部长叶磊:如果论电动车技术,东风日产的启辰晨风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毕竟我们的姐妹车型聆风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中还是最多的。
从整个使用反馈来看,我觉得混合动力汽车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竞争的结果,或者说是环境战略的选择,而不是一个能源战略。因为在基础设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觉得混合动力汽车更多的时候还是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因此,启辰是把纯电动车作为我们新能源战略的主攻方向,或者说终极方式。
同时,启辰在新能源车市场上也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我们只做存量市场,而不做增量市场。我们的新能源车要做用户的首购对象,可能是比较困难。比如,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来说,还是有不方便之处;纯电动车行驶里程也无法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我们纯电动车的车价跟消费者的接受水平还有距离。
另外,我认为,纯电动车才是未来科技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有了纯电动车,智能化应用、无人驾驶实现起来会更加容易。这是为什么我们会坚持纯电动路线的原因。
上汽:客户需求至上
上汽乘用车总经理俞经民:对于上汽而言,上海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欢迎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到上海来竞争。因为在上海,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都可以享受新能源补贴和免购置税的优惠。所以一个开放的政策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重要。
其实,在细分市场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大家又同时看中了新能源市场,每个人发展都不容易。在这里并没有“敌军”,甚至包括传统汽车企业在内,都没有“敌军”。
上汽认为,一切要以客户需要为主。这是不以我们厂家的意志来转变的,我们只能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地完善产品和流程,做到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各类技术、产品的跨界是不能避免的。
此外,中国汽车品牌不仅会面对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还将面对所有外国品牌和国际竞争。如果考虑到新能源、互联网化、新材料、智能化这些细分市场,我们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然而,在竞争中唯一不变的是你能给客户什么。虽然大家都希望能够率先抢占市场、技术的制高点,但是,只要是能够不断满足客户用车需求的产品,就能够获得成功。
本报记者 于小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