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温慧抒 王豪
十年磨一剑,1998年~2008年,基金行业“磨”出了什么?
60家基金公司?万亿管理资产?上百亿利润?可喜可贺的事也许远不止此。但让基金公司“闹心”的事也不少,净值缩水、新基难卖,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时节,基金业已难现去年的红火局面。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基金公司蜕变的必经之路。
我们试图探讨一下基金行业的格局:从股东的成色出发,把基金公司分成“券商系”、“银行系”、“信托系”,然后以此为视角,解剖其内部的运营机制。我们无意制造一种竞争、分裂的气氛——事实上,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内部的你争我夺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发现,“券商系”基金的业绩与股东背景息息相关。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你翻看一下排名,规模、业绩前10名的基金公司,背后的券商绝不是默默无闻的等闲之辈。
我们好奇,以稳健著称、有销售渠道优势、在熊市中空前扩张的“银行系”将会怎样影响基金业的格局?说到营销,有人戏称,如果中国移动设立基金公司,也许只需给每个用户发一条短信,就能轻松打败众多基金公司,也许这不是笑话。
我们也担心,“信托系”过于依赖外资可能使其彻底沦为“卖牌照”的苦主……
一个令人期待的话题:基金业会有并购吗?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股权更替频繁,首先是中海基金5月26日以每股7.5元的价格,卖出了云南烟草兴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原持有的中海基金管理公司的15.385%股权。不久后,兰生集团宣布,他们将出售旗下的30%的东吴基金公司股权。不久前,泰达荷银集团的49%的股权又被其“洋股东”比利时富通集团挂牌出售。有人认为,中国基金行业的整合即将拉开大幕。
但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王群航认为,基金公司经营机制的差异不大,并购不会带来“1+1大于2”的效果,所以今年进行行业整合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基金公司股东大量存在“一参一控”的现象,一些基金公司股东又有自营证券资产;它们参股基金公司,而本身又是上市公司。这种情况难免会让一些不良控股券商操纵、干预基金公司经营,搞利益输送,损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