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推动产业升级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软交会,智能应用,跨界互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30 15:05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圆满落幕
6月19日,以“数据智能,跨界互联”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以下简称“中国软交会”)圆满落幕。
本届中国软交会展览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其中2.2万平方米为软件和信息服务展区,0.8万平方米为IT人才展区。中外参展厂商665家,人才招聘企业135家,参展观摩的海内外团组共72个。同期举行会议活动50项,涉及30多个行业领域,海外客商超过3000人,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端演讲嘉宾近千位,专业人员及行业用户代表超过2万人次,参观观众3万余人次。60%的参展客商在软交会期间达成交易意向。
作为引领产业发展风向标的中国软交会,探寻软件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呈现出聚焦“大数据、智慧城市、跨界融合、移动互联”产业发展的新气象,力推产业融合、跨界合作,再一次重新定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交易对接 互动交流创造价值
辽宁省省长陈求发等省市领导出席软交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并亲自为企业助签,见证了包括大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项目,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智慧产业战略合作项目,与华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项目等15个大连市互联网信息产业经济合作项目的签约。此外,在展会现场,还有众多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包括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软控股云观新媒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志远协创软件有限公司签订入驻宜昌高新区的工作管理软件项目等。这些项目的签订和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国内IT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大连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第一届中韩高新技术产业园企业家峰会中,来自中国的十余家企业代表和韩国五家企业代表就企业自身的优势,以及今后中韩企业双方的合作与发展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会上,大连地球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与韩国五家代表企业签署了中韩产业园入驻意向书,与韩国和友业务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中韩新城市建设合作论坛中,有38家中国企业和12家韩国企业参加对接,共有7个合作项目进行意向签约,共计2721万美元。
在中外企业对接洽谈会上,欧美工商会组织了涉及新兴技术、云计算、应用软件、手机终端、嵌入式软件等相关技术领域的30家国内外企业进行对接洽谈;2015中国软件交易渠道年会更是不断帮助企业开拓新的销售渠道,邀请了7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软件开发商、软件代理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以及部分省市的软件协会、软件园区的代表共150多人出席会议进行互动交流,并现场达成50多个合作意向。
在本届展会的千人买家团商务对接活动区,分别开展了国内物流行业信息化、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广东省买家团专场、一带一路国际IT企业专场、国内供热行业信息化、大连地区医疗行业信息化、国内出版印刷行业信息化7个买家团体专场对接活动。其中,大连新锐天地传媒有限公司与河北天明传媒有限公司、厦门美源德(和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合作意向;大连天奥科技有限公司与肯尼亚政府部门所属企业、北京利达智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云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客商分别建立了采购或合作意向。
据不完全统计,本届软交会现场,超过60%的参展客商签订了千余个项目合作意向,收获颇丰。不少团组和参展参会客商都兴奋地向组委会汇报了他们的丰硕成果,广东展团有18个项目签订意向金额4060多万元;江苏展团有41个项目签订意向金额5800多万元;山东展团有15个项目签订意向金额3750多万元;上海展团有9个项目签订意向金额2450万元;辽宁展团有13个项目签订意向金额1220多万元;宁波展团有7个项目签订意向金额300多万;创新创业展区一开场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多款创新产品赢得了用户的青睐,现场订单达120多笔;智能应用创新馆一共有31个项目签订意向,意向金额6100多万元;移动互联展区有15个项目签订意向,意向金额3550万元;韩国展团的卡通设计公司签订了16份协议,协议金额900余万元,piestuio公司卖出60台设备,合同金额35万元,oznetworks公司的信息恢复产品现场签订多笔订单,还有一家做室内高尔夫项目的企业签署了110万元的代理协议。
创新创业 崭新姿态引领行业发展
本届软交会积极响应“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联合大连在孵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汇聚“众创空间”展出最新科技智能产品:大连成者科技研发的高速扫描设备能将几十页的书籍、文档或票据瞬间完成电子录入;硅展科技的无线手机充电器可以让手机摆脱数据线的“束缚”,只要将手机平放在充电器上即可完成充电;绿之态科技的稻壳餐具以其健康环保并可自然降解的特性在展会期间得以大卖;果壳科技研制的可水洗的发热布更是征服了不少参观者,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创新产品小到家居用品,大到办公设备,创意灵动新颖别致,成为软交会上一大亮点。
在本届软交会展区,有一处T台秀场成为现场最热闹的地方,创业工坊带着“引进来”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一线城市,以及大连本土优秀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来到软交会舞台进行路演展示,6位实力嘉宾精彩演绎顺时针魔方、KoalaVR 3D眼镜、多佳水项目、小悟空儿童魔法学校、坐家装5个精选项目,场外观众将活动现场层层包围,更有创业者自荐,要求到路演舞台展示其项目。
智能应用创新馆汇集30家企业,集中展示关于大数据技术解决方案、智能应用解决方案、物联网产品、移动应用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创新产品。
此外,还有大连海心带来的用支付宝和微信就能交取暖费的智能供热系统、中国联通展出的可以与人对话的智能小机器人和投币即可拿到热腾腾美食的自动售餐机等众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智能生活产品。
除了企业展出产品外,在“奔跑吧!大学生创业者”首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论坛上,来自全球各行业的成功创业者、投资机构与投资者、政府、高校、知名企业代表以及数百名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大学生共聚一堂,分享了一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盛宴。论坛现场东软“共创平台”全新发布,“码客杯”2015首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也正式启动。
深化合作 融合营造未来
本届软交会期间举行的“一带一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研讨暨海内外IT项目交流对接会,共邀请了五个国家驻华使节,以及来自“一带一路”的23个国家的48家IT企业高管参会。其中黑龙江中软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与南非Alcor Stationers公司,就物资流通方面软件开发项目达成意向;广西安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FIC--Business License and Property Tax Software公司,在营业执照、财产税软件需求方面达成意向;南宁橙果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印度两家公司(M/S WORLDLINK Inc.、Trinity Technologies&Software Solutions Pvt.Ltd.)1家荷兰公司(FLORA HOLLAND)1家墨西哥公司(TRACK TIVA),在软件开发、服务外包方面达成意向。山东领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3家上海公司,在人才需求、项目外包等方面进行充分的项目交流。
展览现场还设置了围绕“一带一路”的跨境电商平台项目、互联网远程医疗项目、IT合作项目等展区,涉及贸易、医疗、交通、能源、工业、互联网等诸多行业领域的百余种软硬件IT类项目。比如中国方舟平台,以为中国7000万大中小企业和为“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国家提供走出去及全球的专业化公共服务,是中国首批率先“走出去”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帮中小企业做全球生意的平台。
本届软交会中,“互联网+”仍是主要话题。通过“互联网+”,智能产品、智能家居、医疗和制造进一步深入到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中。
本届软交会中,“互联网+软件”的创新应用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基于大健康、智慧城市、数字家庭、生活体验的产品,都被融入了”互联网+软件”的概念,这些互动体验式的展示手段,将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应用体现得可触摸、可娱乐,又具有亲和性和人性化。
论坛多样 呈现思想盛宴
展会期间,组委会共与国家级行业协会、海外机构和优质渠道伙伴,合作组织会议论坛活动50余场,其中2015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暨企业家峰会于6月16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规模1000人。邀请了来自国家部委、辽宁省、大连市和海内外业界十余位顶级专家、企业家发表演讲。此外,展会期间还举行了包括政策趋势发布会、外包年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等10场趋势论坛;涉及医疗、供热、集成电路等行业的10场应用论坛,覆盖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领域的10场技术论坛,包括韩国、“一带一路”国家、国内省市在内的10场合作对接会,以及千人买家团、年度发布会、秘书长沙龙等10场商务活动。各类会议活动精彩纷呈,既专业又有实效,会场几乎场场爆满,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行业、各层级的嘉宾到场聆听。
赛迪顾问总裁李树翀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政策趋势论坛中表示,全球的IT产业发展已进入到大生态时代,大融合、全开放、强关联、价值传递的多方向是这一时代的四大典型特征。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也表示,在互联网大变革时代,评判企业价值的标准就是互联。企业的价值与客户数、客户忠诚度有关,却可能与营业额特别是今天的营业额没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很多互联网企业不断烧钱的原因,他们是不断通过“烧钱”来获得更多的连接。
谈到大数据,不少与会专家都认为大数据会在未来保持它强劲的发展势头,将成为更好的体现智能应用的基础。对于企业如何利用和发掘大数据的价值,IBM服务整合中心亚洲区总经理马修表示:“企业应该关注大数据的内部,大数据的内部其实就是分析,使用数据分析,用一种结构性的方式才能推动更好的创新。”
而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大数据技术中心全球总经理马子雅则认为,企业面对如此之大的一个数据流量,应该通过大数据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使它转化为商业洞察力、转化为知识,让我们做一些更好的商业决策,这个“大”是数据的价值所在。
本报记者 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