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6-8分,诗词赏析4-6分)。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误区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5)06-0030-02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一)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

  (二)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

  (三)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

  二、对策探讨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个人认为: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是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是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唐爱明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双河乡小学 6284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