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政治,教学,阅读
  • 发布时间:2015-07-02 09:27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必须还要加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分。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社会上出现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形容文化水平越高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及政治课教学效果的讽刺。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政治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

  从这几年政治考试情况来看,政治试题内容涉猎广泛,阅读量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教师和学生所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知识的能力。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讲究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新知,提高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为保证自学阅读的质量,学生实施自学阅读时,教师要进行具体指导,根据阅读目的,提出具体要求。

  政治课指导学生自学阅读的步骤一般分为三类:

  一是泛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新编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或整个单元。读教材的结构,搞清全书或整个单元分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或整个单元的内容。只有学会泛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二是细读。首先,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内容结构,提炼出要点。其次,读概念,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记忆概念。再次,读基本原理,掌握其理论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实际思考重大现实问题。最后,读事例、小资料,读时将事例、小资料与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联系,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细读,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是精读。政治课本中多数标题本身就是论点,所以应有意识地分析标题的含义。让学生根据各课、节、框的标题,列出所有的知识点,制成图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掌握其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精度的特点是反复读,但不是简单的增加阅读的次数,而是指每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在阅读时手不离笔,眼、手、脑等器官并用,对书上的重点、难点、关键性问题,加圈、加点、划线,或者在书的天头地脚、句子旁、节、段、框后,写点评和注释,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阅读教材前,教师还可通过备课,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以及重大的社会热点去认真观察、咀嚼、分析,增加信息阅读量,扩大视野,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知识进行归纳。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教师更有效地把握教学重点,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知识小卡片

  课外习惯

  课外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举止不文明、不规范即属于没有规矩。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主渠道在课外;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导。另外多开展一些活动。举例来说吧,自从我们学校开始实施《重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计划以来,我们提倡课间或其他课外时间,老师少坐办公室,多指导和参与学生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行为,老师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范,而后帮助其学生改正。诸如学生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我们每位老师都不厌其烦不知指导、示范了多少人次。正因为如此,才换得如今学生基本养成不随地乱扔脏物的习惯,偶尔有同学扔了,学生之间也学会了互相监督、相互帮助。一个个举止是这样,一句句不文明的话,我们也不放过。只要机会一有,我们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课外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我们都有一个侧重。这个侧重每位老师心中都要有数,以便统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

  王树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