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旅途——读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杜甫《旅夜书怀》有感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杜甫,诗歌,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7-02 09:57

  曾听过一节年轻教师的课,讲的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杜甫的诗歌《旅夜抒怀》,精彩的讲解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在此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从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得知这是杜甫在严武死后离开成都到重庆的途中在船上写的一首抒怀诗,这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的行程,更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自我内心的深刻反思。全诗的气氛笼罩在一种忧郁迷茫的感伤里,这是全诗的主要感情线索,尽管诗人的情感在全诗里有多重起伏,但都没有摆脱过这条主线。

  诗歌是感性的,抒情的,尤其是他那个朝代唐朝的诗歌,浑然一体,讲求的是一种合乎理性的感性,浑然一体。但这不烦碍我们对这首诗歌采取一些叙述散文的分析方式来理解它。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杜甫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在什么位置,这牵涉到对诗歌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理解。也许应该回答说在船上。对的实在船上,但这艘船在江水中呢还是在靠岸停泊?根据全诗的意境,这艘船因该正在行驶之中,尽管是夜晚,但因为风帆并没有降下来,而且尾联中飘飞的沙鸥这一意象只有船在移动时才能与诗歌意境更恰合,也更能让诗人联想到。

  既然船是在行驶的江面上,那么不可能靠近岸边太近,所以在月光下看到的岸边的景物也不可能太仔细,所以“细草微风岸”一句说的是一种眼见和感觉相结合的意境。月光下的草丛,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如烟似雾,凄清迷离,仿佛也吹过诗人的心灵,深深的触动诗人。“桅樯独夜舟”一句点明的则是船风帆未下,独自依然行驶在大江上,诗人的内心也显得十分的孤独。这首联点明诗人面对的江岸上的景物是凄清迷离,乘坐的是独自行驶在大江上的一夜孤舟,前程何处,诗人无眠。

  金圣叹用“起承转合”四字来解说诗歌的结构,曾经被文论家批评为“全是魔障”,但这并不烦碍我门用之来解说这首诗歌,颔联承接的是上面首联的借景抒情方式,虽然情感与景物的方向都发生变化了,但依旧是不快乐的情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描绘的不仅是景象的阔大苍茫,还有诗人沉重的心情。星高野阔,让人想到的不是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清新温厚,让人想到是“天柱高而北辰远,地势极而南溟深”,让人想到的是文天祥“天高地远,号呼无望”的绝望和沉重。“月涌大江流”一句中的“涌”字表现的是一种力量的彰显,是一种努力的突破,而“大江流”三个字写出的写的是一中纷乱的江流,一种一拥而来的纷乱而又蜂拥而去的现象。人在重压之下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注意的转移,以求得内心情绪的平衡,这里面体现的是杜甫内心感受不堪承受幽冷月光下的凄迷烟草、黑夜孤舟行驶的孤独感、号呼无望的绝望沉重、纷乱复杂的心绪的诸多感受,因而产生一种自身想要极力挣脱这种束缚的愿望,这便体现在这一“涌”字上,将纷乱复杂,暗流潜动的水流情况以及自身心绪复杂的感觉一一写出。“月”一旦“涌”出江面则散发出清冷的光辉,与江流脱离,将独自升上天空,这反映出一种清冷孤独的意境,结合“大江流”三个字一起看便可见诗人暂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获得片刻憩息时间,不再沉沦于沉重绝望等心绪里,但这一“流”字也表明江去月孤。这种暂时的超脱并不是喜悦,而是清冷孤独,因为诗人此时无由喜悦。千百年来,世人都喜欢杜少陵这两句诗写得境界阔大,清新自然,却将杜甫悲忧愁思,孤苦无依,号呼无望,家国飘零的感受弃之不顾,真是屈杀杜甫。

  颈联应该和颔联结合起来理解,才能完全而且正确的理解两联的意思。和杜甫的很多诗句一样,这两句诗的语序也不是正常的语序。这里用的是反问的语气,前一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名声应为我的文章就著名了吗?”那么接下句对句就应该是“官因当是因为我老朽而去职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杜甫丢官是因为救上书房琯事件,而不是因为自身老朽衰病。同样对上一句的理解因该同样是否定的答案。尽管杜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名声却无法在其身后流传下来。杜甫的这种理解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因为今天的人在谈到唐诗的时候便会想起一代“诗圣”杜甫。但杜甫的这种理解在当时却是值得理解的,杜甫在官场失意再在严武去世而离开成都开始漂泊,从而开始对声名能否流传后世的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古人对名声地流传是很重视的,严重到可以与生命等价的高度。从孔孟的儒家经典“立德”、“立功”、“立言”到曹魏时期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说的“古之作者,寄意于翰墨,托身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笔,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到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而杜甫在这里开始对自己身后之名流传的怀疑,实际上是杜甫对自己所遇的一切的怀疑,对生活失去信任感的表现,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

  如果说颈联是杜甫对自己的反思和对功名失败的失望而且显得有些模糊的话,那么尾联中,的比喻则是度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心灵的深刻说明。天地如此广阔,一只孤独的沙鸥是何其渺小,而且是“飘”着的少欧,可见天地之间的风是何等肆虐,也说明沙鸥在风中飘荡身不由己之感和无力感。将杜甫漂泊孤苦无依的心境深刻表现出来,也将杜甫面对的时代氛围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心情是何等的凄凉。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在离开成都的路上由开始孤独而产生深刻反思,反思自己一生功名失败的经历和对自己身后之名的流传产生信心的动摇。杜甫通过对自己独夜行舟中的感觉、景物、感官的描写,全都扣住一个词“孤独”。江上明月的旷逸之境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平和的心境,相反给他带来的是重压和对人生的绝望反思。这是杜甫面对事业失败和生活失败等各方面诱因的面前而出现的一次对自己的深刻总结,严格说来这是对其“老大意转拙……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平生之愿的一次反拨,是对自己一生忠君爱国思想的某种意义上的怀疑。

  知识小卡片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

  理论基础: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一中 陇兴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