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教育二十年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创新,大学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7-22 15:36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有望为学以致用提供一种路径。

  在即将到来的第六届中美人文交流活动期间,中美大数据领域的百名青年教师、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互访将成为中国教育科技的新里程碑。而这项活动的达成依赖于IBM与教育部的合作。对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人们依稀还记得1993年北京大学推倒南墙建造商业街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实际上,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教育的交流早已突破校墙,不仅超越国界,更在诸多层面实现了深度合作。

  稍早一点的春天,还有另一项合作同样引人关注。IBM与香港中文大学市场学系、对外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南交大经济管理学院等联合推出“百企大数据‘A100’”计划。加入该联盟的高校将向100所拥有B2C数据的企业投放专业的教授、研究生及本科生,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库整合、数据库挖掘、市场决策支持、产品推荐、社交聆听等大数据领域的分析和研究。IBM为此提供全部免费的软件使用和技术支持,共同建立营销工程实验室。这项计划将分三期和10所高校商学院合作,而企业无需任何费用,只需要企业提供相关证明,肯定学生在企业进行数据分析的经历。

  对于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来讲,如何在学校期间与时俱进地紧跟技术浪潮,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类似IBM这类公司的参与,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

  摸着石头过河的四个五年

  这样的合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曾任教育部理工处处长的李茂国回忆起1995年,当IBM主动找到教育部提出合作计划时,自己心里还很模糊,并不太清楚跨国公司此类举动的目的。实际上,这个项目来源于IBM的传统——技术进步的成果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校碰撞的火花。在美国,IBM与卡内基梅隆、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等院校都有类似的合作关系,也在世界范围内和很多国家的高校都有相应的合作机制。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推倒一道校园墙所引发的争议尚未退去。企业和教育部之间的合作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教育部为了首次和跨国公司合作,特意设立了一个合作委员会,以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为标志,启动了“IBM中国高校合作项目”,以5年为一个时间节点推动相关内容的进展。

  回顾合作的20年,李茂国认为:“第一个5年,主要以捐赠设备和提供奖学金为主。不过这个阶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合作,而是我们被动地接受支持。”在当时,其他跨国企业也是从类似的捐赠活动开始的。1996年,24所高校的IBM技术中心相继成立,其全球专业认证项目也随之被引进中国。

  进入第二个“五年”之后,随着中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教育部开始主动提出一些要求,希望引进怎样的技术和设备,这使得IBM对中国高校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设备以及相关培训。2002年启动“IBM学院计划”,高校教师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或订购2000多种企业级软件产品以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中。2004年,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别建成联合生物计算实验室,双方开展更为深度的新技术开发。

  到了第三个“五年”的时候,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学校和企业开始合作设立精品课程,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而IBM结合现代服务学的发展方向,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开展共享大学研究项目的合作,并资助西安交通大学老师撰写“服务科学导论”教材。在第四个“五年”,学校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自身的科研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以教育部为主导的阶段。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崛起,智慧城市等理念的落地,双方合作开始进入合作创新的新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梅宏也是最早参与这项合作项目的中国教师之一。在他看来,这项长达20年的合作见证了中国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项目合作涉及的院校范围广,科研和教育密切结合,受益深”的特点。

  模式拓展及创新

  实际上,根据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管连的介绍,自1995年以来,已经和超过60所的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8000多人次的教师参加了师资培训,170万人次的学生参加了相关技术课程,41万多名学生获得相关认证,并与20多所高校建立了230余个联合研究项目,160门课程获得精品课程资助。

  而这并非单方受益。在IBM大中华区实验室服务及合作伙伴支持总经理胡晓专看来,这是双方受益的过程——“在知识最前沿,企业和高校之间是一个互相促进、相互启发、共同创新的关系”。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很多学生将毕业后入职IBM作为了自己的第一从业选择。

  作为第一家和教育部合作的跨国公司,这样的项目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模式。现任重庆大学副校长的李茂国说:“这使得国内企业和高校的合作都沿着这样的线路进行。现在令人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教育系统开展合作,IBM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而下一个“五年”,正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着IT技术向更深层面发展的时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高校和企业之间会有更多合作的可能。

  文/郑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